原创:李福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屈指算来入伍已40多年。现虽已退休,许多往事也已记忆模糊,但参军后在贺兰山深处与首长和战友们朝夕相处、同甘共苦、艰苦创业、建山守山的情谊,时常浮现在脑海,难以拂去,尤其是战友教我做饭,首长教我凉拌辣椒丝这件事仍记忆犹新。
那是我在二十师六十团三营营部通信班当通信员时的事情。当时,我营奉命到乌巴公路54公里处进行国防施工,主要任务是打坑道,修筑支撑点。通信班随营首长一同进入施工现场。当时的天气大约是3月份,仍然很冷,尤其是早晚寒气袭人,身着棉衣棉裤仍感寒风刺骨。部队刚到施工现场,一没营房,二没帐篷,干部战士冒着寒风挖坑、脱坯、和泥、搭地窝子。

经过暂短紧张的准备,部队算是安营扎寨,施工全面展开。我们通信班除值班人员外,全部到施工现场,戴上棉垫肩,从坑道爆破作业面向洞外扛石头。当时,因施工和生活需要,营部成立了中灶,主要保障上级配属的施工车辆驾驶员和营部人员。中灶从三机连选调了一名炊事员,我们班的战士轮流帮厨,每人一个月。我第一个上灶帮厨。

我从未做过饭,又是刚入伍的新兵,心中有些忐忑不安。从机枪连选调的炊事员姓周,我们都亲切地称他周班长。周班长是1969年12月从江苏宿迁县入伍的老兵,他个子不高,略显清瘦,两眼炯炯有神,满口苏北口音,讲起话来嘎嘎脆,给人一种精明能干的感觉。他炊事技术娴熟,主食副食样样会做,干活手脚麻利,干净利落、勤快,是个闲不住的人。他个性很强,直爽有时略有些急躁。但他对我很有耐心,像兄长一样手把手地教,反复讲解烹调知识,教我焖米饭怎样不夹生、不糊锅,蒸馒头如何发面、施碱、揉面,何时添煤不馏火等等,很快我就能上手干活,助他一臂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师后司训队班合影,前排右一为李福春

一次,副团长薛喜贵带工作组来营里检查工作,安排在营部中灶就餐。第一次接待团首长,心中既激动又紧张。他们到了基层和官兵同吃同住同施工,头戴安全帽,从施工现场回来时一身灰两手泥,我们看着非常感动和亲切。我们做什么他们吃什么,从不挑剔。

一天早晨,我们早餐准备的是馒头稀饭咸菜。我将饭菜送进餐厅,薛副团长对我说:小鬼,给我们凉拌个辣椒丝吃。我回答:“是!”速到厨房加工,很快端上桌。薛副团长看后没吃也没说话,带着我进了厨房,只见他拿起辣椒洗净、去蒂、除籽,用刀啪啪一拍,咔咔咔切成细丝,加上调料,一盘凉拌辣椒丝便做好了。他边做边讲,耐心教导我。他那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温和的笑容铭记在我心中,至今难以忘怀。父辈情、官兵爱从我心底油然而升,使我感受到了部队大家庭的温暖。这种官兵情谊对我后来的工作产生了极大影响,在我以后当了部队领导,也努力做到“爱兵如子”,关系体贴部属、战士和职工,严格要求,和谐相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会李福春做饭的宿迁70年兵、六十团三机连周班长

我在营部中灶帮厨只是暂短的一瞬,参与施工也没多久,但在短短的时间里,所亲历的这种官兵爱、战友情却深深地烙在心中。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几代贺兰山官兵,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战胜重重困难,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艰巨任务,同时也孕育、培养、形成了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主旨的贺兰山精神,为部队建设创造了宝贵的财富。贺兰腹地无寸草,官兵友谊扎深根;贺兰情结永不忘,战友情谊万年春。
不过,遗憾的是我没能记住周班长的名字,后来也没有同他联系。好在我还珍藏着周班长赠送给我的照片,那是他身着军装、手握冲锋枪的单人照。

周班长,您在哪里?您现在还过得好吗?哪位战友知道周班长的下落,请告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小传李福春,河北省涞水县人。1972年12月入伍,历任陆军20师步兵60团战士,特务连班长、排长,陆军20师后勤部战勤科参谋,宁夏军区后勤部战勤处参谋、副处长,生产处处长,后勤部副部长等职。大校军衔。2008年12月退休。

原文编辑:曹益民

本文编辑:徐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