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个月,受家电补贴政策及双十一大促推动,国内家电市场一派的景象。往年10月份以后多是家用空调的需求低谷,今年在政策助力下实现逆势增长,生产及销售规模较9月均大幅提升,给空调市场增添生机。


武汉宏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海科技”)作为空调制造产业链的上游,也是此次家电国补的受益者。公司主要从事空调结构件、热交换器、显示类结构件等家用电器配件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和销售,下游客户主要为美的集团、海尔集团等知名家电厂商。


自2023年12月29日上市申请被北交所受理以来,宏海科技已回复三轮审核问询。日前,北交所发行审核网站披露,公司即将于2024年11月29日接受上市委审议。虽然前期历经审核轮次较多,但交易所问询的核心却始终如一,那便是公司业务的独立性及经营的持续性。


成立伊始,宏海科技就坚持与单一大客户绑定,7成多的收入来自于美的集团,收入结构弊端较为明显且难以改善。再者,公司的研发实力位处同行末尾,而客户却为行业龙头企业,创新能力能否持续满足客户需求存疑。


撰稿/张子寿

编辑/杨墨含



7成收入来自美的,业务获取主要来自招投标


“大哥吃肉,小弟喝汤”,用来形容宏海科技与美的集团的关系再合适不过。


2021年、2022年、2023年及2024年1-6月(以下简称“报告期”),宏海科技实现营业收入1.88亿元、2.53亿元、3.50亿元、2.31亿元,净利润2562.63万元、2665.62万元、4871.99万元、4524.24万元。2024年仅上半年就已完成2023年全年收入的66.00%,净利润更是已达2023年整年92.86%,业绩增长之快令人瞩目。


而这背后,离不开“大哥”美的集团的助力。


报告期内,美的集团始终是宏海科技的首位大客户。采用总额法计算,公司各期向美的集团销售金额分别为3.06亿元、4.43亿元、5.82亿元、4.60亿元,占公司销售总额的比例分别为65.37%、70.92%、69.76%、74.86%。约7成的收入均来自于美的集团,毋庸置疑,宏海科技已对美的集团构成大客户依赖。


纵观宏海科技创立至今的发展历程,似乎其诞生的意义就是专门服务于美的集团。公司2005年2月22日成立,此后不久便进入美的供应商体系,可以说从一开始就在践行“抱大腿”战略。


位居客户榜第二的是海尔集团,报告期各期,总额法下公司向海尔集团销售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4.08%、12.30%、14.35%、12.62%,在13%上下波动。可以说,这两位白色家电(指洗衣机、空调、电冰箱等可以替代人们家务劳动和改善生活的产品)领域的巨头撑起了宏海科技的收入。


基于上述情况,客户依赖这一问题贯穿审核问询始终,甚至在交易所2024年9月28日下发的第三轮审核问询函中,仅有“业务独立性与经营持续性”一个问题,再次要求公司说明“客户集中程度较高的情形是否可能导致未来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对此,宏海科技在回复中称,目前我国家用空调行业逐渐进入稳定发展期,龙头企业的品牌竞争力持续增强,集中度不断提升,美的集团及海尔集团在国内家用空调的市占率合计较高,因此公司空调相关产品的客户集中度较高。同时,公司与主要客户均有超过10年的合作经验,并多年被美的集团、海尔集团授予优秀供应商奖项。因此公司与主要客户合作稳定,业务具有可持续性。


但是宏海科技未提及一个重要,甚至致命的问题,那便是公司与美的集团、海尔集团均采用双经销业务模式(也称配套采购,即宏海科技向客户采购钢材、铜管、铝箔等原材料,生产加工后,向客户供应成品)。


在双经销采购模式下,尽管宏海科技拥有相关原材料的所有权,但其使用原材料的权利受限,不能按照自身意愿任意使用。并且,最终产品的销售定价权利也不完整,盈利空间受到限制。


报告期内,美的集团、海尔集团分列宏海科技前五大供应商第一名、第二名,并且,采购金额占采购总额的比例与销售占比大致相同。公司向美的集团采购金额占采购总额的比例分别为68.29%、72.97%、70.54%和72.29% ,向海尔集团采购占比在1成左右(下图)。


如此一来,等同于公司生产经营的命脉掌握在美的集团、海尔集团手中,目前合作尚且良好,那么未来呢?


近年来,国内外空调品牌不断增多,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一旦发生恶性价格战,下游客户无疑会将降价压力传导至上游供应商。然而,宏海科技不仅缺乏对下游的销售议价权,上游原材料的采购同样受到下游客户管控,两头堵的情况下,公司的盈利能力恐将直接遭到削减,毫无招架之力。


此外,宏海科技能否与美的集团持续合作也需要画上一个问号。


合同负债,该项会计科目表示企业已收或应收客户对价而应向客户转让商品的义务,与预收账款不同的是,合同负债强调合同关系。因此从各年合同负债的金额中,我们能窥探出宏海科技手上具有合同关系的存量订单大致有多少。


令人惊讶的是,在每年营收达亿元级的情况下,其合同负债仅万元级别。2020年至2023年1-6月,宏海科技合同负债金额分别为3.51万元、48.72万元、0万元、9.13万元,2022年度合同负债甚至为0。低合同负债,短执行周期,这意味着公司与客户并不存在长期合作协议。


而宏海科技与美的集团的业务订单主要来自招投标,美的集团的规则是,对于某一物料编号的产品,报价最低者获得最高采购份额的标段或全部标段。意味着,一旦有强有力竞争者出现,毫无疑问将抢占宏海科技的业务份额。


虽然宏海科技坚称与美的集团的业务具有可持续性,但是资本市场已经上演过不止一出“今侬我侬,明日分道扬镳”的戏码。宏海科技坚持依附美的集团,一旦出现在客户关系上或产品定价上更强势的竞争对手,致使美的集团减少或终止与其合作,对宏海科技很可能是毁灭性打击。


研发实力全方位落后同行,本科研发人员寥寥无几

在双经销模式下,比起独立生产经营,宏海科技更像是一家委托加工商。那么,公司是否满足北交所的创新性要求呢?

 

首轮审核问询时,交易所就曾问及“发行人是否参与主要客户的产品设计、研发工作,发行人向客户销售产品对应的终端产品型号变化情况及变化趋势,说明发行人是否具有持续参与客户新产品销售的独立研发能力”。

宏海科技在回复中表示,主要客户在采购新产品前会与公司研发人员进行预沟通,让其了解并参与到客户前期的产品设计与研发。公司提交的设计方案能够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工艺特点进行更改。

不过在对“持续参与客户新产品销售的独立研发能力”这一问题的回复上,宏海科技有些闪烁其词。称其与主要客户合作时间长,与美的集团、海尔集团共同研发并量产的结构件类型已超过1000种型号(下图)。至于研发过程中,公司究竟参与了几成,宏海科技并未说明。仅凭前述理由,似乎无法得出公司的“独立研发能力”。

此外,宏海科技还表示,其通过工艺创新,为产品积累了一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指标均优于行业标准,在行业中处于先进水平,与行业竞争对手相比存在竞争优势。譬如公司的主营产品家电结构件,公司给出的5项工艺参数指标中,有4项领先行业标准指标(下图)。

通常来说,工艺在工业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涉及原料配方、工艺路线、工艺流程、工艺指标、操作要点等。

但在产品的获利能力上,宏海科技这些领先的指标却并未得到体现,可见工艺创新属于生产加工技艺的提高,并非等同于产品技术创新。

合肥高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高科”)同样是一家主要生产家电金属结构件的企业,与宏海科技空调结构件业务较为接近,被其列为可比公司。报告期各期,将合肥高科金属结构件毛利率按相同财务核算方式处理后测算的数据分别为12.60%、10.99%、13.66%、12.83%,而宏海科技空调结构件各期毛利率分别为11.51%、12.97%、11.97%、10.71%。除2022年外,宏海科技毛利率均落后于合肥高科。

实际上,宏海科技的研发能力在同行内的表现并不出众,甚至全方面的落后。

2020年至2023年1-6月,按照总额法确认收入后测算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31%、3.71%、3.71%和2.04%,同行业可比公司平均值分别为4.70%、4.00%、4.08%、4.07%,始终高于宏海科技。

并且,宏海科技研发费用中最高的一项并非职工薪酬,而是直接投入(研发材料)。报告期各期,宏海科技研发人员薪酬分别为8.04万元、8.96万元、9.37万元、5.17万元,排在同行业可比公司末位(下图)。

更加匪夷所思的是,宏海科技的研发人员以专科及专科以下人员为主,各年度合计占研发人员总数分别为95.24%、93.84%、94.45%、95.06%。并且本科学历的研发人员自2021年以来始终为3人,未再扩充,各期本科率(不含硕士、博士)仅有4.76%、4.62%、4.17%、3.70%。

相较之下,同行业可比公司研发人员的本科比例要高出不少。截至2023年12月31日,德业股份、宏盛股份、利通电子、合肥高科的研发人员本科率(不含硕士、博士)分别为53.50%、45.52%、11.79%、36.08%,均是宏海科技的数倍。

研发费用率不及同行、研发人员薪资不及同行、研发人员学历也不及同行,宏海科技的竞争力如何保证?没有足够的资金及人员支撑,想要实现核心竞争力的长久持续可谓是无稽之谈。虽然公司七成收入依赖于美的集团,但以宏海科技目前的研发水平,未来能否持续满足美的集团的产品创新需求也是个未知数。



声明:

本文素材均来自公开资料,文章仅供参考,不作投资建议。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更多IPO资讯请关注《华财信息》微信公众号。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