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估值80亿!李兰娟院士夫妇创办的「树兰医疗」冲刺IPO

估值80亿!李兰娟院士夫妇创办的「树兰医疗」冲刺IPO
2023年09月03日 22:07 新浪网 作者 弗雷赛斯-freescience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李兰娟  树兰医疗创始人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系校友,医学部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感染病学家、国家传染病重点学科带头人。任浙大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等职。主要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擅长各类肝炎、感染性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诊治。

  郑树森  树兰医疗创始人

  浙江大学临床医学系校友,外科学教授

  中国工程院院士,肝移植专家。任浙大医学部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等职长期从事肝胰及多器官联合移植和肝胆胰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

  郑杰  树兰医疗创始人&CEO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混合班)校友

  任浙江加州国际纳米技术研究院精准医学中心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国际数字医学学会副主席等职。致力于推动生命科学的前沿探索、健康医疗领域的”数字新基建”、个人健康医疗数据开放运动及复杂性科学等领域。

  近日,树兰医疗向香港交易所递交招股书。

  树兰医疗成立于2013年11月,由一对中国工程院院士夫妇李兰娟和郑树森创办,目前公司传至第二代,由其儿子郑杰管理。值得注意的是,院士夫妇一家三口均为浙江大学校友李兰娟和郑树森均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编者注:1998年,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郑杰则毕业于浙江大学对优秀本科学生实施“特别培养”的混合班。

  树兰医疗是一家集健康医疗服务、医学科研、医学教育为一体的社会办医疗集团。

  目前,树兰医疗拥有三家自营医院,为中国14家合作医院提供医院管理服务,并提供数字医疗平台、医疗检验、临床试验和供应链等多项平台服务。

  树兰医疗擅长疑难危重病的治疗,旗舰医院树兰(杭州)医院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能够同时开展肝、肾、心、肺四大器官移植的社会办医疗机构。

树兰(杭州)医院

  据资料介绍,按2022年的收入计,树兰医疗是华东地区最大型的社会办医疗机构

  树兰医疗吸引到GI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国寿大健康基金、毅达资本、启明创投、红杉中国、普华投资、德同资本等多家机构的投资,2021年投后估值80亿元。

  01

  院士办医院

  树兰医疗的创始人李兰娟和郑树森夫妇都是院士,公司名字也取自两人之名。

  根据中国工程院官网,李兰娟1947年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1973年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 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她主要从事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学研究,承担SARS、手足口病、地震灾后防疫等传染病诊治研究任务,尤其在防控人感染H7N9禽流感救治研究中取得众多原创性成果。

  郑树森1950年出生于浙江省衢州市,1973年,浙江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获得浙江医科大学硕士学位;1989年博士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200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同时还是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外籍院士。

  郑树森是中国著名的肝胆胰外科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中国器官移植及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

  树兰医疗成立后,李兰娟曾长期担任公司董事长,郑树森担任董事。直到2020年12月,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造后,李兰娟才卸任董事长一职,并退出了董事会。之后,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由两位院士之子郑杰担任。

  2015年,树兰医疗的旗舰医院树兰(杭州)医院开始运营。随后的五年时间,杭州医院发展成为三级甲等医院,并于2017年成为通过JCI认证的国际医院。

  利用旗舰医院积累的能力、资源和经验,2021年及2022年,树兰医疗的另外两所自营医院——树兰(安吉)医院和树兰(衢州)医院开始运营,树兰(博鳌)医院也在筹建中。

  同时,树兰医疗也进行专业能力的输出,为合作医院提供人员专业培训、医疗技术提升及数字化等方面的管理服务。

  树兰医疗吸引到GIC(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国寿大健康基金、毅达资本、启明创投、红杉中国、普华投资、德同资本等多家机构的投资。

  2014年到2016年,树兰医疗分别获得5千万元的天使轮、1.5亿元的A轮和2.15亿元的B轮投资。

  随后,在2020年完成2.8亿元的C轮融资,2021年完成2亿元的D轮融资。

  树兰医疗累计融资8.95亿元,投后估值由天使轮的2.5亿元涨到D轮的80亿元。

  47岁的郑杰和36岁的郑俊兄弟,是树兰资本的控股股东,GIC是最大机构股东,其投资了6.3亿元,持有树兰医疗发行前13.93%的股份。按照D轮估值80亿元计算,GIC持股价值11.14亿元。

  02

  院士伉俪

  一个是传染病学领域的领军人物,一个是医术精湛的肝移植权威专家。李兰娟与郑树森,这对相知相爱四十五载的院士夫妻,到底有着怎样的情感世界?

  相识相爱,由“赤脚医生”到院士

  1947年9月13日,李兰娟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县夏履镇夏履桥村。虽家境贫寒,但她从小就热爱读书并成绩优异。高中毕业后,她回家乡当了一名“赤脚医生”。

  1970年,23岁的李兰娟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深造。在这里,她认识了同样是“赤脚医生”被推荐来校深造的郑树森。

年轻时的李兰娟

  郑树森1951年1月出生于浙江省龙游县模环乡,他从小就立志当一名医生。相同的经历,相同的专业,一下子拉近了两人的距离。通过接触与了解,他们彼此相爱了。

  李兰娟大学毕业成为浙医大一附院的医生,郑树森则留校任教。尽管同在一个单位,但他们卿卿我我的时间并不多,两人的“恋爱话题”除了医学几乎没有别的,一个在手术室,一个在实验室,每天忙到凌晨一两点钟是家常便饭。

  经过5年爱情长跑,李兰娟与郑树森终于走到了一起。1975年5月1日,他们正式结为夫妻。当天下午,郑树森突然接到老家电话,说他父亲病危。李兰娟听后主动提出陪他回老家。由于当时没有直达龙游的火车,两人带着铺盖卷儿往火车站广场的地上一铺,便过了新婚第一夜。天亮赶车时,看着新娘疲惫的面容,郑树森忍不住表示歉意,李兰娟却揉着惺忪的睡眼打趣道:“昨晚我睡得挺香的,还做了一个梦,梦见我们养育了一大堆的儿女。”郑树森忍不住笑了。

  婚后,两人每天过着上下班的忙碌生活,唯一的交流时间就是起床后到抵达医院前的这一点点时间。早餐是他们一天中唯一在一起吃的一顿饭。即便这样,他们也很少讨论家庭琐事,更多的话题是围绕类似“有个病人病情危重,我今天要给他做器官移植”“下午有个学术报告要发言,我中午乘飞机去北京”的内容展开。在别人眼里枯燥无味的学术讨论,对他们来说却是彼此最动人的情话。

  不久,李兰娟与丈夫相继有了两个儿子。夫妇俩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使得孩子们很早就学会了独立生活。稚气未脱的大儿子郑杰更是扮演起家长的角色,不管刮风下雨每天骑自行车接送弟弟上学。

  整天忙于工作,李兰娟与郑树森没时间一起游山玩水、诗情画意,但他们平凡的生活中并不缺乏幸福。李兰娟爱好是看电影、看越剧,可结婚40多年了,她却从未去电影院看过一场电影。知道郑树森喜欢婺剧,她反倒是抽时间陪他一起看。

  在郑树森眼中,妻子是个不折不扣的贤内助。他在香港读博时,有一次父亲重病。为了不影响他的学习,李兰娟没有把公公患病的实情告诉他,自己悄悄赶到乡下忙前忙后服侍老人,直到老人完全康复才放心离开。为了感激妻子,后来李兰娟90岁高龄的母亲两次骨折,都是郑树森亲自拍板实施手术。

  相爱45年,两人从没吵过架。不管工作到多晚,郑树森都会等妻子一起回家。

  势均力敌,“医学狂人”比翼齐飞

  在事业上,李兰娟与郑树森这对被大家称为“医学狂人”的院士夫妻,可谓是势均力敌,比翼齐飞。

  遇到人工肝技术仍然无法治疗的肝衰竭患者,李兰娟会把病人转给郑树森,请他考虑肝移植。郑树森在收治一些重症肝病患者时,也会根据病情推荐他们先去尝试人工肝治疗。夫妻间的转诊常常让病人觉得很幸运,因为“一下子有两位院士给自己看病”。而更加合理对症的治疗方案,也使得不少患者得以康复,重获新生。

  20世纪80年代,重型肝炎肆虐,病死率高达80%。李兰娟一心想要救人,但苦于医疗方法有限,始终摸索不到治愈方式。

  1996年,李兰娟及其团队创建了“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Li-ALS)”,使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治愈好转率从11.9%上升到78.9%,开辟了重型肝炎肝衰竭治疗新途径。后来,她又将Li-ALS应用于肝移植手术期,为肝移植创造了时机和条件,有效减轻了术后排异反应,为肝移植前、后肝功能衰竭提供了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从此,李兰娟声震全国医学界,成为我国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还被誉为“国际上最大的人工肝组织的领头人”。

  郑树森是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会长,是中国第二次肝移植浪潮的推动者和器官移植界的领军人物。

  20世纪80年代以前,外科医生做器官移植手术,成功率不到20%。以肝移植为例,经过郑树森院士等专家不懈努力,存活率提高了近三倍。90年代初,郑树森赴香港大学外科学系玛丽医院从事博士后研究,1991年10月作为第一助手参与香港地区首例人体原位肝移植获得成功,列为当年香港十大新闻之一。1993年开展浙江省第一例肝移植以来,郑树森主刀施行肝移植860余例,其中活体肝移植150余例,良性肝病受者术后1年生存率为95.2%,达国际先进水平。

  2006年,郑树森在国际上首次创建了适合中国肝癌肝移植受体选择的“杭州标准”,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杭州标准”的提出,让更多原本无法进行手术的肝癌病人有了生存的机会。

  在浙大医学院,郑树森担任博导教授,编写了多部大学教材如《外科学》等,并先后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培养的硕博生超过了160人、博士后6人。作为我国器官移植的开拓者,郑树森学术代表作丰富,先后在世界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2001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7年,他又当选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而在他当选院士4年前,李兰娟已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兰娟、郑树森夫妇几十年秉承着医者仁心的宗旨。更让人敬佩的是,他们还致力于培养杰出医学人才,捐资成立“树森·兰娟院士人才基金”,还设立了“树兰医学奖”,重点培育一流医学科学家。

  小家大爱,3次送妻子上“战场”

  李兰娟、郑树森夫妇这个小家因医学志同道合、心有灵犀,也因此承担了巨大的风险。作为丈夫,郑树森3次送妻子上“战场”。

郑树森给战“疫”归来的妻子献上鲜花

  “非典”时期,担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的李兰娟,果断做出了对杭州密切接触“非典”病人的11万多人进行了隔离观察的决策,使浙江既没有发生医务人员感染事件,也没有出现“二代感染”病例。

  在浙江发现首名SARS病例的48小时内,李兰娟便率攻关小组检获了病人的病毒特异性核酸,最终成功培养和分离出SARS病毒,完成全基因序列测定,研制出特异性检测SARS病毒基因的实时荧光核酸扩增诊断试剂并获发明专利,还出版了《非典型肺炎》专著。其间,郑树森曾亲自送妻子乘车赴疫区指挥救治病人。

  2013年,我国长三角地区出现H7N9禽流感。4月8日晚,刚刚开完重要会议的李兰娟接到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领导电话,说镇江一位H7N9危重病人是怀孕五个月的孕妇,要她赶紧去会诊。

  李兰娟带领专家组立即出发,丈夫郑树森一路相送到车站,嘱咐她晚上注意添加衣服,千万别感冒。李兰娟赶到镇江已近凌晨1点,在检查了病人情况后,她给当地医生介绍了“四抗二平衡”治疗原则,让他们按照方案治疗。会诊结束赶回杭州,已是早上6点多。小憩了1个多小时,上午8时她又出现在会议室。

  面对H7N9疫情,李兰娟带领的项目组研究发现,82%的患者都有活禽市场暴露史,而且发现从患者体内分离的病毒和从活禽市场鸡体内分离的病毒基因序列同源性高达99.4%,证明活禽市场就是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病毒来源。为此,我国政府果断关闭了活禽市场,减少了97%以上的人感染病毒的风险。

  2020年春节期间,武汉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李兰娟再一次成为“逆行者”。疫情发生之初,73岁的她第一时间赶往北京参加会议,郑树森院士主动请缨烧一桌子菜为妻子送行。李兰娟当天发了一条朋友圈,图片是丈夫郑树森在厨房做饭,还配了一段文字:“今天我轻松了,可以不烧年夜饭,由郑院士替代,手术刀改厨刀。”除夕当晚9点多,李兰娟才从北京返回杭州的家与丈夫团聚。

战“疫”中的李兰娟,取下口罩,脸上满是勒痕

  2020年大年初二,李兰娟第一时间带领团队出征武汉防疫一线,心系妻子的郑树森一直把她送到机场。

  疫情远比想象的严重。1月22日,李兰娟院士专家团队一起做出了一个最艰难的决定——“封城”。次日10时,武汉全城封闭。

  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是李兰娟不在乎,她身上严谨敦厚的学者气质以及杀伐果断的魄力,给了众人定心丸。

  央视记者董倩采访李兰娟说:“当时您做了怎样的研判?因为这个决定不是个小决定,尤其在春运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李兰娟回答:“疫情已到了刻不容缓的程度,只有严格控制传染源,才能不让传染病发生大流行。”事实证明,武汉封城有效抑制了疫情更大规模扩散。

  后来疫情逐渐稳定,李兰娟回到家中刚刚歇了一口气,2月1日电视会议结束后,她毅然决定带领专家团队再次驰援武汉。出发时,丈夫郑树森默默地跟她在身后拎包送行……

  妻子日夜战斗在防疫一线,郑树森发微信嘱咐她做好防患工作,注意休息。李兰娟回复:“放心吧,我一定会安全归来的。”

  不久,李兰娟团队取得预防新冠病毒研究成果:在体外细胞实验中,阿比朵尔在10-30微摩尔浓度下,与药物未处理的对照组相比较,能有效抑制病毒达到60倍,并且显著抑制对细胞的病变效应;达芦那韦能显著抑制病毒复制,与未用药物处理组比较,抑制效果达280倍。这两种药物将代替其他效果欠佳的药物。郑树森为妻子感到骄傲。

  2020年3月31日,与新冠肺炎鏖战58天的李兰娟,随浙江医疗队撤离武汉凯旋归杭。

  郑树森手捧鲜花,撑着伞在机场外等待。李兰娟一下飞机在人群中,一眼便看到了丈夫。惊喜之余,他们的手早已经紧紧地握在一起。

  本文来自:浙大校友创业观察、民主与法制社等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来自于:上海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