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经籍志.doc 文档全文预览 - 天下网标王

隋书经籍志.doc 126页

  • 内容提供方:381697660
  • 大小393 KB
  • 字数约10.23万字
  • 发布时间2017-03-30发布于辽宁
  • 浏览人气3992
  •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 收藏次数4
  •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

隋书经籍志.doc

  • 关闭预览
隋书经籍志.doc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隋书经籍志.doc
隋书经籍志 经籍一 经 经籍二 史 经籍三 子 经籍四 集 经籍一 经 夫经籍也者,机神之妙旨,圣哲之能事,所以经天地,纬阴阳,正纪纲,弘道德,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学之者将殖焉,不学者将落焉。大业崇之,则成钦明之德,匹夫克念,则有王公之重。其王者之所以树风声,流显号,美教化,移风俗,何莫由乎斯道?故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此事,春秋教也。」遭时制宜,质文迭用,应之以通变,通变之以中庸。中庸则可久,通变则可大,其教有适,其用无穷,实仁义之陶钧,诚道德之=也。其为用大矣,随时之义深矣,言无得而称焉。故曰∶「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以知今,其斯之谓也。是以大道方行,俯龟象而设卦,後圣有作,仰鸟迹以成文。书契已传,绳木弃而不用,史官既立,经籍於是兴焉。 p904 夫经籍也者,先圣据龙图,握凤纪,南面以君天下者,咸有史官,以纪言行。言则左史书之,动则右史书之。故曰「君举必书」,惩劝斯在。考之前载,则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之类是也。下逮殷、周,史官尤备,纪言书事,靡有阙遗,则周礼所称∶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八法、八则,以诏王治;小史掌邦国之志,定世系,辨昭穆;内史掌王之八柄,策命而贰之;外史掌王之外令及四方之志,三皇、五帝之书;御史掌邦国都鄙=民之治令,以赞宰。此则天子之史,凡有五焉。诸侯亦各有国史,分掌其职。则春秋传,晋赵穿弑灵公,太史董狐书曰「赵盾杀其君」,以示於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齐崔杼弑庄公,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楚灵王与右尹子革语,左史倚相趋而过。王曰∶「此良史也,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然则诸侯史官,亦非一人而已,皆以记言书事,太史总而裁之,以成国家之典。不虚美,不隐恶,故得有所惩劝,遗文可观,则左传称周志,国语有郑书之类是也。 暨夫周室道衰,纪纲散乱,国异政,家殊俗,褒贬=实,=紊旧章。孔丘以大圣之才,当倾颓之运,叹凤鸟之不至,惜将坠於斯文,乃述易道而删诗、书,修春秋而正雅、颂。坏礼崩 p905 乐,咸得其所。自哲人萎而微言绝,七十子散而大义乖,战国纵横,真伪莫辨,诸子之言,纷然淆乱。圣人之至德丧矣,先王之要道亡矣,陵夷=驳,以至于秦。秦政奋=狼之心,=先代之,焚诗、书,坑儒士,以刀笔吏为师,制挟书之令。学者逃难,窜伏山林,或失本经,口以传说。 汉氏诛除秦、项,未及下车,先命叔孙通草==之仪,救击柱之弊。其後张苍治律历,陵贾撰新语,曹参荐盖公言黄老,惠帝除挟书之律,儒者始以其业行於民间。犹以去圣既远,经籍散逸,简札错乱,传说纰缪,遂使书分为二,诗分为三,论语有齐、鲁之殊,春秋有数家之传。其馀互有=驳,不可胜言。此其所以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者也。武帝置太史公,命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开献书之路,置写书之官,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司马谈父子,世居太史,探采前代,断自轩皇,逮于孝武,作史记一百三十篇。详其体制,盖史官之旧也。至於孝成,秘藏之书,颇有亡散,乃使谒者陈农,求遗书於天下。命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数术,太医监李柱国校方技。每一书就,向辄撰为一录,论其指归,辨其讹谬,而奏之。向卒後,哀帝使其子=嗣父之业。乃徒温室中书於天禄阁上。=遂总括篇,撮其指要,著为七略∶一曰集略,二曰六艺略,三曰诸子略,四曰诗赋略,五曰兵书略,六曰术数略,七 p906 曰方技略。大凡三丌三千九十卷。王莽之末,又被焚烧。光武中兴,笃好文雅,明、章继轨,尤重经术。四方鸿生钜儒,负=自远而至者,不可胜算。石室、兰台,弥以充积。又於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校书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并依七略而为书部,固又编之,以为汉书艺文志。董卓之乱,献帝西迁,图书=帛,军人皆取为帷囊。所收而西,犹七十馀载。两京大乱,扫地皆尽。 魏氏代汉,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书。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书,大凡四部合二丌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录题及言,盛以缥囊,书用=素。至於作者之意,无所论辩。惠、怀之乱,京华荡覆,渠阁文籍,靡有孑遗。 东晋之初,渐更鸠聚。著作郎李充,以勖旧簿校之,其见存者,但有三千一十四卷。充遂总没众篇之名,但以甲乙为次。自尔因循,无所变革。其後中朝遗书,稍流江左。宋元嘉八年,秘书监谢灵运造四部目录,大凡六丌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元徽元年,秘书丞王俭又造目录,大凡一丌五千七百四卷。俭又别撰七志∶一曰经典志,纪六艺、小学、史记、杂传;二曰诸子志,纪今古诸子;三曰文翰志,纪诗赋;四曰军书志,纪兵书;五曰阴阳志,纪阴阳 p907 图纬;六曰术艺志,纪方技;七曰图谱志,纪地域及图书。其道、佛附见,合九条。然亦不述作者之意,但於书名之下,每立一传,而又作九篇条例,编乎首卷之中。文义浅近,未为典则。齐永明中,秘书丞王亮、监谢,又造四部书目,大凡一丌八千一十卷。齐末兵火,延烧秘阁,经籍遗散。梁初,秘书监任=,躬加部集,又於文德殿内列藏众书,华林园中总集释典,大凡二丌三千一百六卷,而释氏不豫焉。梁有秘书监任=、殷钧四部目录,又文德殿目录。其术数之书,更为一部,使奉朝请祖=撰其名。故梁有五部目录。普通中,有处士阮孝绪,=静寡欲,笃好坟史,博采宋、齐已来,王公之家凡有书记,参校官簿,更为七录∶一曰经典录,纪六艺;二曰记传录,纪史传;三曰子兵录,纪子书、兵书;四曰文集录,纪诗赋;五曰技术录,纪数术;六曰佛录;七曰道录。其分部题目,颇有次序,割析辞义,浅薄不经。梁武敦悦诗书,下化其上,四境之内,家有文史。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之书及公私经籍,归于江陵,大凡七丌馀卷。周师入郢,咸自焚之。陈天嘉中,又更鸠集,考其篇目,遗阙尚多。 其中原则战争相寻,干戈是务,文教之盛,苻、姚而已。宋武入关,收其图籍,府藏所有,才四千卷。赤轴青纸,文字古拙。後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经史,未能全具。孝文=都洛邑,借书於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暨於=朱之乱,散落人间。後齐迁=,颇更 p908 搜聚,迄於天统、武平,校写不辍。後周始基关右,外逼强邻,戎马生郊,日不暇给。保定之始,书止八千,後稍加增,方盈丌卷。周武平齐,先封书府,所加旧本,才至五千。 隋开皇三年,秘书监牛弘,表请分遣使人,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於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及平陈已後,经籍渐备。检其所得,多太建时书,纸墨不精,书亦拙恶。於是总集编次,存为古本。召天下工书之士,京兆韦霈、南阳杜=等,於秘书内补续残缺,为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馀以实秘书内、外之阁,凡三丌馀卷。炀帝即位,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上品红璃轴,中品绀璃轴,下品漆轴。於东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以贮之,东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又聚魏已来古迹名画,於殿後起二台,东曰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宝迹台,[一]藏古画。又於内道场集道、佛经,别撰目录。 大唐武德五年,克平伪郑,尽收其图书及古迹焉。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船,沮河西上,将致京师。行经底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其目录亦为所渐=,时有残缺。今考见存,分为四部,合条为一丌四千四百六十六部,有八丌九千六百六十六卷。其旧录所取,文义浅俗、无益教理者,并删去之。其旧录所遗,辞义可采、有所弘益者,咸附入之。远览马史、班书,近观王、阮志、录,=其风流体制,削其浮杂鄙俚,离其疏远,合其近密,约文绪义,凡五十五篇,各列本条之下,以备经籍志。虽未能研几探=,穷极幽隐,庶乎弘道设教,可以无遗阙焉。夫仁义礼智,所以治国也,方技数术,所以治身也;诸子为经籍之鼓吹,文章乃政化之黼黻,皆为治之具也。故列之於此志云。 p909 归藏十三卷晋太尉参军薛贞注。 周易二卷魏文侯师卜子夏传,残缺。梁六卷。 周易十卷汉魏郡太守京房章句。 周易八卷汉曲台长孟喜章句,残缺。梁十卷。又有汉单父长费直注周易四卷,亡。 周易九卷後汉大司农郑玄注。梁又有汉南郡太守马融注周易一卷,亡。 周易五卷汉荆州牧刘表章句。梁有汉荆州五业从事宋忠注周易十卷,亡。 周易十一卷汉司空荀爽注。 周易十卷魏卫将军王肃注。 周易十卷魏尚书郎王弼注六十四卦六卷,韩康伯注系辞以下三卷,王弼又撰易略例一卷,梁有魏大司农卿董遇注周易十卷,魏散骑常侍荀=注周易十卷,亡。 周易十卷吴太常姚信注。 周易四卷晋儒林从事黄=注。梁有十卷,今残缺。 周易九卷吴侍御史虞翻注。 周易十五卷吴郁林太守陵绩注。 周易十卷晋散骑常侍干宝注。 周易三卷晋骠骑将军王=注,残缺。梁有十卷。 周易八卷晋著作郎张=注,残缺。梁有十卷。 周易马、郑、二王四家集解十卷。 周易荀爽九家注十卷 周易杨氏集二王注五卷梁有集马、郑、二王解十卷,亡。 周易十卷蜀才注。梁有齐安参军费元注周易九卷,谢氏注周易八卷,尹涛注周易六卷,亡。 周易十卷後魏司徒崔浩注。 周易十卷梁处士何胤注。梁有临海令伏曼容注周易八卷,[二]侍中朱=集注周易一百卷,又周易集注三十卷,亡。 周易七卷姚规注。 周易十三卷崔觐注。 周易十三卷傅氏注。 周易一帙十卷卢氏注。 周易系辞二卷晋桓玄注。 周易系辞二卷晋西中郎将谢=等注。[三] 周易系辞二卷晋太常韩康伯注。 周易系辞二卷梁太中大夫宋=注。又有宋东阳太守卞伯玉注系辞二卷,亡。 周易系辞二卷荀柔之注。 周易集注系辞二卷梁有宋太中大夫徐爰注系辞二卷,亡。 周易音一卷东晋太子前率徐=撰。 周易音一卷东晋尚书郎李轨弘范撰。 周易音一卷范氏撰。 周易=注音七卷秘书学士陆德明撰。 周易尽神论一卷魏司空锺会撰。梁有周易无互体论三卷,锺会撰,亡。 周易象论三卷晋尚书郎栾肇撰。 周易卦序论一卷晋司徒右长史杨撰。 周易统略五卷晋少府卿邹湛撰。 周易论二卷晋冯翊太守阮浑撰。 周易论一卷晋荆州刺史宋岱撰。梁有拟周易说八卷, p911 范氏撰;周易宗涂四卷,干宝撰;周易问难二卷,王氏撰;周易问答一卷,扬州从事徐伯珍撰;周易难王辅嗣义一卷,晋扬州刺史顾夷等撰;周易杂论十四卷。亡。 周易义一卷宋陈令范撰。 周易玄品二卷 周易论十卷齐中书郎周=撰。梁有三十卷,亡。 周易论四卷范氏撰。 周易统例十卷崔觐撰。 周易爻义一卷干宝撰。 周易乾坤义一卷齐步兵校尉刘=撰。梁又有齐临沂令李玉之、梁释法通等乾坤义各一卷,亡。 周易大义二十一卷梁武帝撰。 周易几义一卷梁南平王撰。梁有周易疑通五卷,宋中散大夫何=之撰;周易四德例一卷,刘=撰。亡。 周易大义一卷梁有周易错八卷,京房撰;周易日月变例六卷,虞翻、陆绩撰;周易卦象数旨六卷,东晋乐安亭侯李=撰;周易爻一卷,马揩撰。亡。 周易大义二卷陆德明撰。 周易释序义三卷。 周易开题义十卷梁蕃撰。 周易问二十卷 周易义疏十九卷宋明帝集臣讲。梁又有国子讲易议六卷;宋明帝集臣讲易义疏二十卷;齐永明国学讲周易讲疏二十六卷;又周易义三卷,沈林撰。亡。 周易讲疏三十五卷梁武帝撰。 周易讲疏十六卷梁五经博士=仲都撰。 周易义疏十四卷梁都官尚书萧子政撰。 周易系辞义疏三卷萧子政撰。 周易讲疏三十卷陈谘议参军张讥撰。 p912 周易文句义二十卷梁有拟周易义疏十三卷。 周易义疏十六卷陈尚书左仆射周弘正撰。 周易私记二十卷 周易讲疏十三卷国子祭酒何妥撰。 周易系辞义疏二卷刘=撰。 周易系辞义疏一卷梁武帝撰。 周易系辞义疏二卷萧子政撰。梁有周易乾坤三象、周易新图各一卷;又周易普玄图八卷,薛景和撰;周易大演通统一卷,颜氏撰。[四] 周易谱一卷。 右六十九部,五百五十一卷。通计亡书,合九十四部,八百二十九卷。 昔=羲氏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物之情,盖因而重之,为六十四卦。及乎三代,实为三易∶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文王作卦辞,谓之周易。周公又作爻=,孔子为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而子夏为之传。及秦焚书,周易独以卜筮得存,唯失说卦三篇。後河内女子得之。汉初,传易者有田何,何授丁宽,宽授田王孙,王孙授沛人施雠、东海孟喜、琅邪梁丘贺。由是有施、孟、梁丘之学。又有东郡京房,自云受易於梁国焦延寿,别为京氏学。尝立,後罢。後汉施、孟、梁丘、京氏,凡四家并立,而传者甚众。汉初又有东=费直传易,其本皆古字,号曰古文易。以授琅邪王=,=授沛人高相,相以授子康及兰陵=将永。故有费氏之学,行於人间,而未得立。後汉陈元、郑众,皆传费氏之学。马融又为其传,以授郑玄。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传。魏代王肃、王弼,并为之注。自是费氏大兴,高氏遂衰。梁丘、施氏、高氏,亡於西晋。孟氏、京氏,有书无师。梁、陈郑玄、王弼二注,列於国学。齐代唯传郑义。至隋,王注盛行,郑学浸微,今殪绝矣。归藏,汉初已亡,案晋中经有之,唯载卜筮,不似圣人之旨。以本卦尚存,故取贯於周易之首,以备殷易之缺。 p913 古文尚书十三卷汉临淮太守孔安国传。 今字尚书十四卷孔安国传。 尚书十一卷马融注。 尚书九卷郑玄注。 尚书十一卷王肃注。 尚书十五卷晋祠部郎谢沈撰。 集解尚书十一卷李=注。 集释尚书十一卷宋给事中姜道盛注。 古文尚书舜典一卷晋豫章太守范=注。梁有尚书十卷,范宁注,亡。 尚书亡篇序一卷梁五经博士刘叔嗣注。梁有尚书二十一卷,刘叔嗣注;又有尚书新集序一卷。亡。 尚书逸篇二卷 古文尚书音一卷徐=撰。梁有尚书音五卷,孔安国、郑玄、李轨、徐=等撰。 今文尚书音一卷秘书学士顾彪撰。 尚书大传三卷郑玄注。 大传音二卷顾彪撰。 尚书洪范五行传论十一卷汉光禄大夫刘向注。 尚书驳议五卷王肃撰。梁有尚书义问三卷,郑玄、王肃及晋五经博士孔晁撰;尚书释问四卷,魏侍中王粲撰;尚书王氏传问二卷;尚书义二卷,吴太尉范顺 p914 问,刘毅答。[五]亡。 尚书新释二卷李=撰。 尚书百问一卷齐太学博士顾欢撰。 尚书大义二十卷梁武帝撰。 尚书百释三卷梁国子助教巢猗撰。 尚书义三卷巢猗撰。 尚书义疏十卷梁国子助教费=撰。梁有尚书义疏四卷,晋乐安王友伊说撰,亡。 尚书义疏三十卷萧=司徒蔡大宝撰。 尚书义注三卷吕文优撰。 尚书义疏七卷 尚书述义二十卷国子助教刘=撰。 尚书疏二十卷顾彪撰。 尚书闰义一卷 尚书义三卷刘先生撰。 尚书释问一卷虞氏撰。 尚书文外义一卷顾彪撰。 右三十二部,二百四十七卷。通计亡书,合四十一部,共二百九十六卷。 书之所兴,盖与文字俱起。孔子观书周室,得虞、夏、商、周四代之典,删其善者,上自虞,下至周,为百篇,编而序之。遭秦灭学,至汉,唯济南伏生口传二十八篇。又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献之。伏生作尚书传四十一篇,以授同郡张生,张生授千乘欧阳生,欧阳生授同郡儿宽,宽授欧阳生之子,世世传之,至曾孙欧阳高,谓之尚书欧阳之学。又有夏侯都尉,受业於张生,以授族子始昌,始昌传族子胜,为大夏侯之学。胜传从子建,别为小夏侯 p915 之学。故有欧阳,大、小夏侯,三家并立。讫汉东京,相传不绝,而欧阳最盛。初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旧宅,得其末孙惠所藏之书,字皆古文。孔安国以今文校之,得二十五篇。其泰誓与河内女子所献不同。又济南伏生所诵,有五篇相合。安国并依古文,开其篇第,以隶古字写之,合成五十八篇。其馀篇简错乱,不可复读,并送之官府。安国又为五十八篇作传,会巫蛊事起,不得奏上,私传其业於都尉朝,朝授胶东庸生,谓之尚书古文之学,而未得立。後汉扶风杜林,传古文尚书,同郡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亦为之注。然其所传,唯二十九篇,又杂以今文,非孔旧本。自馀绝无师说。 晋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书经文,今无有传者。及永嘉之乱,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并亡。济南伏生之传,唯刘向父子所著五行传,是其本法,而又多乖戾。至东晋,豫章内史梅=,始得安国之传,奏之,时又阙舜典一篇。齐建武中,吴姚方兴,[六]於大桁市得其书,奏上,比马、郑所注,多二十八字,於是始列国学。梁、陈所讲,有孔、郑二家,齐伐唯传郑义。至隋,孔、郑并行,而郑氏甚微。自馀所存,无复师说。又有尚书逸篇,出於齐、梁之间,考其篇目,似孔壁中书之残缺者,故附尚书之末。 韩诗二十二卷汉常山太傅韩婴,薛氏章句。 诗翼要十卷汉侯苞传。 韩诗外传十卷梁有韩诗谱二卷,诗神泉一卷,汉有道徵士赵晔撰,亡。 毛诗二十卷汉河间太傅毛苌传,[七]郑氏笺。梁有毛诗十卷,马融注,亡。 毛诗二十卷王肃注。梁有毛诗二十卷,郑玄、王肃合注;毛诗二十卷,谢沈注;毛诗二十卷,晋=州别驾江熙注。亡。 集注毛诗二十四卷梁桂州刺史崔灵恩注。梁有毛诗序一卷,梁隐居先生陶弘景注,亡。 毛诗笺音证十卷後魏太常卿刘芳撰。梁有毛诗音十六卷,徐=等撰;毛诗音二卷,徐=撰;毛诗音隐一卷,干氏撰。亡。 毛诗=注音八卷秘书学士鲁世达撰。 毛诗谱三卷吴太常卿徐整撰。 毛诗谱二卷太叔求及刘=注。 谢氏毛诗谱钞一卷梁有毛诗杂议难十卷,汉侍中贾逵撰,亡。 毛诗义问十卷魏太子文学刘桢撰。 毛诗义驳八卷王肃撰。 毛诗奏事一卷王肃撰。有毛诗问难二卷,[八]王肃撰,亡。 毛诗驳一卷魏司空王基撰,残缺。梁五卷。又有毛诗答问、驳谱,合八卷;又毛诗释义十卷,谢沈撰;毛诗义四卷,毛诗笺传是非二卷,并魏秘书郎刘=撰;毛诗答杂问七卷,吴侍中韦昭、侍中朱育等撰;毛诗义注四卷。亡。 毛诗异同评十卷晋长沙太守孙毓撰。 难孙氏毛诗评四卷晋徐州从事陈统撰。梁有毛诗表隐二卷,陈统撰,亡。 毛诗拾遗一卷郭璞撰。梁又有毛诗略四卷,亡。 毛诗辨异三卷晋给事郎杨撰。梁有毛诗背隐义二卷,宋中散大夫徐广撰;毛诗引辨一卷,宋奉朝请孙畅之撰;毛诗释一卷,宋金紫光禄大夫何偃撰;毛诗检漏义二卷,梁给事郎谢昙济撰;毛诗总集六卷,毛诗隐义十卷,并梁处士何胤撰。亡。 毛诗异义二卷杨撰。梁有毛诗杂义五卷,杨撰;毛诗义疏十卷,谢沈撰;毛诗杂义四卷,晋江州刺史殷仲堪撰;毛诗义疏五卷,张氏撰。亡。 毛诗集解义一卷顾欢等撰。 毛诗序义二卷宋通直郎雷次宗撰。梁有毛诗义一卷雷次宗撰;毛诗序注一卷,宋交州刺史阮珍之撰;毛诗序义七卷,孙畅之撰。亡。 毛诗集小序一卷刘=注。 毛诗序义疏一卷刘=等撰,残缺。梁三卷。梁有毛诗篇次义一卷,刘=撰;毛诗杂义注三卷。亡。 毛诗发题序义一卷梁武帝撰。 毛诗大义十一卷梁武帝撰。梁有毛诗十五国风义二十卷, 梁简文撰。 毛诗大义十三卷 毛诗草木虫鱼疏二卷乌程令吴郡陆机撰。 毛诗义疏二十卷舒援撰。[九] 毛诗谊府三卷後魏安丰王元延明撰。 毛诗义疏二十八卷萧=散骑常侍沈重撰。 毛诗义疏二十卷 毛诗义疏二十九卷 毛诗义疏十卷 毛诗义疏十一卷 毛诗义疏二十八卷 毛诗述义四十卷国子助教刘=撰 毛诗章句义疏四十卷鲁世达撰。 毛诗释疑一卷梁有毛诗图三卷,毛诗孔子经图十二卷,毛诗古圣贤图二卷,亡。 业诗二十卷宋奉朝请业遵注。 右三十九部,四百四十二卷。通计亡书,合七十六部,六百八十三卷。 诗者,所以导达心灵,歌咏情志者也。故曰∶「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上古人淳俗朴,情志未惑。其後君尊於上,臣卑於下,面称为谄,目谏为谤,故诵美讥恶,以讽刺之。初但歌咏而已,後之君子,因被管弦,以存劝戒。夏、殷已上,诗多不存。周氏始自后稷,而公刘克笃前烈,太王肇基王,文王光昭前绪,武王克平殷乱,成王、周公化至太平,诵美盛德,踵武相继。幽、=板荡,怨刺并兴。其後王泽竭而诗亡,鲁太师摧次而录之。孔子删诗,上采商,下取鲁,凡三百篇。至秦,独以为讽诵,不灭。汉初,有鲁人申公,受诗於浮丘伯,作诂训,是为鲁诗。齐人辕固生亦传诗,是为齐诗。燕人韩婴亦传诗,是为韩诗。终于後汉,三家并立。汉初又有赵人毛苌善诗,自云子夏所传,作诂训传,是为「毛诗古学」,而未得立。後汉有九江谢曼卿,善毛诗,又为之训。东海卫敬仲,受学於曼卿。先儒相承,谓之毛诗。序,子夏所创,毛公及敬仲又加润益。郑众、贾逵、马融,并作毛诗传,郑玄作毛诗笺。齐诗,魏代已亡;鲁诗亡於西晋;韩诗虽存,无传之者。唯毛诗郑笺,至今独立。又有业诗,奉朝请业遵所注,立义多异,世所不行。 p919 周官礼十二卷马融注。 周官礼十二卷郑玄注。 周官礼十二卷王肃注。 周官礼十二卷伊说注。 周官礼十二卷干宝注。梁又有周官宁朔新书八卷,晋燕王师王懋约撰,亡。 集注周官礼二十卷崔灵恩注。 礼音三卷刘昌宗撰。 周官礼异同评十二卷晋司空长史陈劭撰。 周官礼驳难四卷孙略撰。梁有周官驳难三卷,孙=问,干宝驳,晋散骑常侍虞喜撰。 周官礼义疏四十卷沈重撰。 周官礼义疏十九卷 周官礼义疏十卷 周官礼义疏九卷 周官分职四卷 周官礼图十四卷梁有郊祀图二卷,亡。 仪礼十七卷郑玄注。 仪礼十七卷王肃注。梁有李轨、刘昌宗音各一卷,郑玄音二卷,亡。 仪礼义疏见二卷 仪礼义疏六卷 丧服经传一卷马融注。 丧服经传一卷郑玄注。 丧服经传一卷王肃注。 丧服经传一卷晋给事中袁准注。 集注丧服经传一卷晋庐陵太守孔伦撰。 丧服经传一卷陈铨注。 集注丧服经传一卷宋太中大夫裴松之撰。 略注丧服经传一卷雷次宗注。 集注丧服经传二卷宋丞相谘议参军蔡超注。[一]梁又有丧服经传一卷,宋徵士刘道拔注,亡。 集解丧服经传二卷齐东平太守田僧绍解。 丧服义疏二卷梁步兵校尉、五经博士贺=撰。梁又有丧服经传义疏五卷,齐散骑郎司马宪撰;[一一]丧服经传义疏二卷,齐给事中楼幼瑜撰;丧服经传义疏一卷,刘=撰;丧服经传义疏一卷,齐徵士沈麟士撰。 丧服经传义疏一卷[一二]梁尚书左丞何=之撰,亡。 丧服传一卷梁通直郎裴子野撰。 丧服文句义疏十卷梁国子助教皇侃撰。[一三] 丧服义十卷陈国子祭酒谢=撰。 丧服义钞三卷梁有丧服经传隐义一卷,亡。 丧服要记一卷王肃注。 丧服要记一卷蜀丞相蒋=撰。梁有丧服变除图五卷,吴齐王傅射慈撰,亡。 丧服要集二卷晋征南将军杜预撰。又有丧服要记二卷,晋侍中刘逵撰,亡。 丧服仪一卷晋太保卫=撰。梁有丧服要记六卷,[一四]晋司空贺循撰;丧服要问六卷,刘德明撰;丧服三十一卷,宋员外郎散骑=蔚之撰;丧服要问二卷,张耀撰;丧服难问六卷,崔凯撰;丧服杂记二十卷,伊氏撰;丧服释疑二十卷,刘智撰。[一五]亡。 汉荆州刺史刘表新定礼一卷 丧服要略一卷晋太学博士环济撰。 丧服要略二卷 丧服制要一卷徐氏撰。 丧服谱一卷郑玄注。 丧服谱一卷晋开府仪同三司蔡谟撰。 丧服谱一卷贺循撰。 丧服变除一卷晋散骑常侍葛洪撰。 凶礼一卷晋广陵相孔衍撰。 丧服要记十卷贺循撰。梁有丧服要记,宋员外常侍=蔚之注;又丧服世要一卷,=蔚之撰;丧服集议十卷,宋抚军司马费沈撰。 丧服古今集记三卷齐太尉王俭撰。 丧服世行要记十卷齐光禄大夫王逡撰。[一六] 丧服答要难一卷袁祈撰。 丧服记十卷王氏撰。 丧服五要一卷严氏撰。 驳丧服经传一卷卜氏传。 丧服疑问一卷樊氏撰。 丧服图一卷王俭撰。 丧服图一卷贺游撰。 丧服图一卷崔逸撰。梁有丧服祥=杂议二十九卷,丧服杂议故事二十一卷,又戴氏丧服五家要记图谱五卷,丧服君臣图仪一卷,亡。 五服图一卷 五服图仪一卷 丧服礼图一卷 五服略例一卷 丧服要问一卷 丧服问答目十三卷皇侃撰。 丧服假宁制三卷 丧礼五服七卷大将军袁宪撰。 论丧服决一卷 丧礼钞三卷王隆伯撰。 大戴礼记十三卷汉信都王太傅戴德撰。梁有法三卷,後汉安南太守刘熙注,亡。 夏小正一卷戴德撰。 礼记十卷汉北中郎将卢植注。 礼记二十卷汉九江太守戴圣撰,郑玄注。 礼记三十卷王肃注。梁有礼记十二卷,业遵注,亡。 礼记宁朔新书八卷王懋约注。梁有二十卷。 月令章句十二卷汉左中郎将蔡=撰。 礼记音义隐一卷谢氏撰。 礼记音二卷宋中散大夫徐爰撰。梁有郑玄、王肃、射慈、射贞、孙毓、缪炳音各一卷,蔡谟、东晋安北谘议参军曹=、国子助教尹毅、李轨、员外郎范宣音各二卷,徐=音三卷,刘昌宗音五卷,亡。 礼记音义隐七卷 礼记三十卷魏秘书监孙炎注。 礼略二卷 礼记要钞十卷=氏撰。梁有礼义四卷,魏侍中郑小同撰;=遗别记一卷,楼幼瑜撰。亡。 礼记新义疏二十卷贺=撰。梁有义疏三卷,宋豫章郡丞雷肃之撰,亡。 礼记讲疏九十九卷[一七]皇侃撰。 礼记义疏四十八卷[一八]皇侃撰。 礼记义疏四十卷沈重撰。 礼记义十卷何氏撰。 礼记义疏三十八卷 礼记疏十一卷 礼记大义十卷梁武帝撰。 礼记文外大义二卷秘书学士=晖撰。 礼大义十卷 礼记义证十卷刘芳撰。 礼大义章七卷 丧礼杂义三卷 p923 礼记中庸传二卷宋散骑常侍戴=撰。 中庸讲疏一卷梁武帝撰。 私记制旨中庸义五卷 礼记略解十卷=氏撰。 礼记评十一卷刘隽撰。 石渠礼论四卷戴圣撰。梁有儒疑义十二卷,戴圣撰。 礼论三百卷宋御史中丞何承天撰。 礼论条牒十卷宋太尉参军任预撰。 礼论帖三卷任预撰。梁四卷。 礼论钞二十卷=蔚之撰。 礼论要钞十卷王俭撰。梁三卷。 礼论要钞一百卷贺=撰。 礼论钞六十九卷 礼论要钞十卷梁有齐御史中丞荀丌秋钞略二卷;尚书仪曹郎丘季彬论五十八卷,议一百三十卷,统六卷。亡。 礼论答问八卷宋中散大夫徐广撰。 礼论答问十三卷徐广撰。 礼答问二卷徐广撰,残缺。梁十一卷。 礼答问六卷=蔚之撰。 礼答问三卷王俭撰。梁有晋益阳令吴商礼难十二卷,[一九]杂议十二卷,又礼议杂记故事十三卷,丧杂事二十卷;宋光禄大夫傅隆议二卷,祭法五卷。亡。 礼答问十二卷 礼杂问十卷范宁撰。 礼答问十卷何=之撰。梁二十卷。 礼杂问十卷 礼杂答问八卷 礼杂答问六卷 p924 礼杂问答钞一卷何=之撰。 问礼俗十卷董=撰。 问礼俗九卷董子弘撰。 答问杂仪二卷任预撰。 礼义答问八卷王俭撰。 礼疑义五十二卷梁护军周舍撰。 制旨革牲大义三卷梁武帝撰。 礼乐义十卷 礼秘义三卷 三礼目录一卷郑玄撰。梁有陶弘景注一卷,亡。 三礼义宗三十卷崔灵恩撰。 三礼宗略二十卷元延明撰。 三礼大义十三卷 三礼大义四卷 三礼杂大义三卷梁有司马法三卷,李氏训记三卷;又郊丘议三卷,魏太尉蒋济撰;祭法五卷,又明堂议三卷,王肃撰;杂祭法六卷,晋司空中郎卢=撰;祭典三卷,晋安北将军范汪撰;七庙议一卷,又後养议五卷,干宝撰;杂乡射等议三卷,晋太尉=亮撰;逆降义三卷,宋特进颜延之撰;逆降义一卷,田僧绍撰;分明士制三卷,何承天撰;释疑二卷,郭鸿撰;答问四卷,徐广撰;答问五十卷,何胤撰;又答问十卷。亡。 三礼图九卷郑玄及後汉侍中阮=等撰。 周室王城明堂宗庙图一卷祁=撰。梁又有冠服图一卷,五宗图一卷,月令图一卷,亡。 右一百三十六部,一千六百二十二卷。通计亡书,二百一十一部,二千一百八十六卷。 自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先王制其夫妇、父子、君臣、上下、亲之节。至于三代,损益不 p925 同。周衰,诸侯僭=,恶其害己,多被焚削。自孔子时,已不能具,至秦而顿灭。汉初,有高堂生传十七篇,又有古经,出於淹中,而河间献王,好古爱学,收集馀烬,得而献之,合五十六篇,并威仪之事。而又得司马穰苴兵法一百五十五篇,及明堂阴阳之记,并无敢传之者。唯古经十七篇,与高堂生所传不殊,而字多异。自高堂生,至宣帝时后苍,最明其业,乃为曲台记。苍授梁人戴德,及德从兄子圣、沛人庆普,於是有大戴、小戴、庆氏,三家并立。後汉唯曹元传庆氏,以授其子褒。然三家虽存并微,相传不绝。汉末,郑玄传小戴之学,後以古经校之,取其於义长者作注,为郑氏学。其丧服一篇,子夏先传之,诸儒多为注解,今又别行。而汉时有李氏得周官。周官盖周公所制官政之法,上於河间献王,独阙冬官一篇。献王购以千金不得,遂取考工记以补其处,合成六篇奏之。至王莽时,刘=始置博士,以行於世。河南=氏及杜子春受业於=,因以教授。是後马融作周官传,以授郑玄,玄作周官注。汉初,河间献王又得仲尼弟子及後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时亦无传之者。至刘向考校经籍,检得一百三十篇,向因第而之。而又得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史氏记二十一篇、[二]乐记二十三篇,凡五种,合二百十四篇。戴德删其烦重,合而记之,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记。而戴圣又删大戴之书,为四十六篇,谓之小戴记。汉末马融,遂传小戴之学。融又定月令一篇、[二一]明堂位一篇、乐记一篇,合四十九篇;而郑玄受业 p926 於融,又为之注。今周官六篇、古经十七篇、小戴记四十九篇,凡三种。唯郑注立於国学,其馀并多散亡,又无师说。 乐社大义十卷梁武帝撰。 乐论三卷梁武帝撰。梁有乐义十一卷,武帝集朝臣撰,亡。 乐论一卷卫尉少卿萧吉撰。 古今乐录十二卷陈沙门智匠撰。 乐书七卷後魏丞相士曹行参军信都芳撰。 乐杂书三卷 乐元一卷魏僧撰。 管弦记十卷凌秀撰。 乐要一卷何妥撰。 乐部一卷 春官乐部五卷梁有宋元嘉正声伎录一卷,张解撰,亡。 乐府声调六卷岐州刺史、沛国公郑译撰。 乐府声调三卷郑译撰。 乐经四卷 琴操三卷晋广陵相孔衍撰。 琴操钞二卷 琴操钞一卷 琴谱四卷戴氏撰。 琴经一卷 琴说一卷 琴历头簿一卷 新杂漆调弦谱一卷 p927 乐谱四卷 乐谱集二十卷萧吉撰。 乐略四卷 乐律义四卷沈重撰。 锺律义一卷 乐簿十卷 齐朝曲簿一卷 大隋总曲簿一卷 推七音二卷=尺法。 乐论事一卷 乐事一卷 正声伎杂等曲簿一卷 太常寺曲名一卷 太常寺曲簿十一卷 歌曲名五卷 历代乐名一卷 锺磬志二卷公孙崇撰。 乐悬一卷何晏等撰议。 乐悬图一卷 锺律纬辩宗见一卷 当管七声二卷魏僧撰。 黄锺律一卷梁有锺律纬六卷,梁武帝撰,亡。 右四十二部,一百四十二卷。通计亡书,合四十六部,二百六十三卷。 乐者,先王所以致神=,和邦国,谐丌姓,安宾客,悦远人,所从来久矣。周人存六代之乐,曰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护、大武。其後衰微崩坏,及秦而顿灭。汉初,制氏虽纪其=锵鼓=,而不能通其义。其後窦公、河间献王、常山王、张禹,咸献乐书。魏、晋已後,虽 p928 加损益,去正转远,事在声乐志。今录其见书,以补乐章之阙。 春秋经十一卷吴卫将军士=注。 春秋左氏长经二十卷汉侍中贾逵章句。 春秋左氏解诂三十卷贾逵撰。 春秋左氏传解谊三十一卷汉九江太守服虔注。 春秋左氏传三十卷王肃注。 春秋左氏传三十卷董遇章句。 春秋左氏传义注十八卷孙毓注。 春秋左氏传十二卷魏司徒王朗撰。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三十卷杜预撰。 春秋杜氏、服氏注春秋左传十卷残缺。 春秋左氏传音三卷魏中散大夫=康撰。梁有服虔、杜预音三卷,魏高贵乡公春秋左氏传音三卷,曹=音、尚书左人郎荀讷等音四卷,亡。 春秋左氏传音三卷李轨撰。 春秋左氏传音三卷徐=撰。 春秋释训一卷贾逵撰。 春秋左氏经传朱墨列一卷贾逵撰。 春秋释例十卷汉公车徵士颖容撰。梁有春秋左氏传条例九卷,汉大司农郑=撰。 春秋左氏膏肓释疴十卷服虔撰。梁有春秋汉议驳二卷,服虔撰,亡。 驳何氏汉议二卷郑玄撰。 春秋成长说九卷服虔撰。梁有春秋左氏达义一卷,汉司徒掾王=撰,亡。 春秋塞难三卷服虔撰。梁有春秋杂议难五卷,汉少府孔融撰;春秋左氏释驳一卷,王朗撰。亡。 春秋说要十卷魏乐平太守糜信撰。 春秋释例十五卷杜预撰。梁有春秋释例引序一卷,齐正员郎杜乾光撰,亡。 春秋左氏传评二卷杜预撰。 春秋条例十一卷晋太尉刘撰。梁有春秋公羊达义三卷,刘撰,亡。 春秋经例十二卷晋方范撰。梁有春秋释滞十卷,晋尚书左丞殷兴撰;春秋释难三卷,晋护军范坚撰。亡。 春秋左氏传条例二十五卷 春秋义例十卷 春秋左传例苑十九卷梁有春秋经传说例疑隐一卷,吴略撰;春秋左氏分野一卷;春秋十二公名一卷,郑玄撰。亡。 春秋左氏经传通解四卷王述之撰。 春秋左氏传贾、服异同略五卷孙毓撰。 春秋左氏函传义十五卷干宝撰。 春秋左氏区别三十卷宋尚书功论郎何始真撰。[二二] 春秋文苑六卷 春秋丛林十二卷 春秋义林一卷 春秋大夫辞三卷 春秋嘉语六卷 春秋左氏诸大夫世谱十三卷 春秋五辩二卷梁五经博士沈宏撰。 春秋辩证六卷 春秋旨通十卷王述之撰。 春秋经传解六卷崔灵恩撰。 春秋申先儒传论十卷崔灵恩撰。 春秋左氏传立义十卷崔灵恩撰。 p930 刘等集解春秋序一卷 春秋序论二卷干宝撰。 春秋序一卷贺道养注。 春秋序一卷崔灵恩撰。 春秋序一卷田元休注。 春秋左传杜预序集解一卷刘=注。 春秋左氏经传义略二十五卷陈国子博士沈文阿撰。 王元规续沈文阿春秋左氏传义略十卷 春秋义略三十卷陈右军将军张冲撰。 春秋左氏义略八卷 春秋五十凡义疏二卷 春秋左氏传述义四十卷东京太学博士刘=撰。 春秋序义疏一卷梁有春秋发题一卷,梁简文帝撰;春秋左氏图十卷,汉太子太傅严彭祖撰;古今春秋盟会地图一卷。亡。 春秋公羊传十二卷严彭祖撰。 春秋公羊解诂十一卷汉谏议大夫何休注。 春秋公羊经传十三卷晋散骑常侍王愆期注。梁有春秋公羊传十二卷,晋河南太守高龙注;春秋公羊传十四卷,孔衍集解;春秋公羊音,李轨、晋徵士江淳撰,各一卷。 春秋繁露十七卷汉胶西相董仲舒撰。 春秋决事十卷董仲舒撰。 春秋决疑论一卷 春秋左氏膏肓十卷何休撰。 春秋谷梁废疾三卷何休撰。 春秋汉议十三卷何休撰。 驳何氏汉议二卷郑玄撰。梁有汉议驳二卷,服虔撰,亡。 p931 驳何氏汉议一卷 春秋公羊墨守十四卷何休撰。 春秋公羊例序五卷=氏撰。 春秋公羊例一卷何休撰。梁有春秋公羊传条例一卷,何休撰;春秋公羊传问答五卷,荀爽问,魏安平太守徐钦答;春秋公羊论二卷,晋车骑将军=翼问,王愆期答。亡。 春秋公羊解序一卷鲜于公撰。 春秋公羊疏十二卷 春秋谷梁传十三卷吴仆射唐固注。梁有春秋谷梁传十五卷=,汉谏议大夫尹更始撰,亡。 春秋谷梁传十二卷魏乐平太守糜信注。[二三] 谷梁传十卷晋堂邑太守张靖注。梁有春秋谷梁传十三卷,晋给事郎徐乾注;春秋谷梁传十卷,胡讷集解。亡。 春秋谷梁传十六卷程阐撰。 春秋谷梁传十四卷孔衍撰。 春秋谷梁传十二卷徐=撰。 春秋谷梁传十四卷段肃注,疑汉人。 春秋谷梁传五卷孔君揩训,残缺。梁十四卷。 春秋谷梁传十二卷范=集解。梁有谷梁音一卷,亡。 春秋谷梁传四卷残缺,张、程、孙、刘四家集解。 糜信理何氏汉议二卷魏人撰。 春秋谷梁传义十卷徐=撰。 春秋议十卷何休撰。 徐=答春秋谷梁义三卷 薄叔玄问谷梁义二卷梁四卷。 春秋谷梁传例一卷范宁撰。 春秋公羊、谷梁传十二卷晋博士刘兆撰。 p932 春秋谷梁废疾三卷何休撰,郑玄释,张靖笺。 春秋公羊、谷梁二传评三卷 春秋三家经本训诂十二卷贾逵撰。宋有三家经二卷,亡。 春秋三传论十卷魏大长秋韩益撰。 春秋经合三传十卷潘叔度撰。 春秋成夺十卷潘叔度撰。 春秋三传评十卷胡讷撰。梁有春秋集三师难三卷,春秋集三传经解十卷,胡讷撰。今亡。 春秋土地名三卷晋裴秀客京相=等撰。 春秋外传国语二十卷贾逵注。 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一卷虞翻注。 春秋外传章句一卷王肃撰。梁二十二卷。 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二卷韦昭注。 春秋外传国语二十卷晋五经博士孔晁注。 春秋外传国语二十一卷唐固注。梁有春秋古今盟会地图一卷,亡。 右九十七部,九百八十三卷。通计亡书,合一百三十部,一千一百九十二卷。 春秋者,鲁史策书之名。昔成周微弱,典章沦废,鲁以周公之故,遗制尚存。仲尼因其旧史,裁而正之,或婉而成章,以存大顺,或直书其事,以示首恶。故有求名而亡,欲盖而彰,乱臣贼子,於是大惧。其所褒贬,不可具书,皆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说,左丘明恐失其真,乃为之传。遭秦灭学,口说尚存。汉初,有公羊、谷梁、邹氏、夹氏,四家并行。王莽之乱,邹氏无师,夹氏亡。初齐人胡母子都,传公羊春秋,授东海孟公。=公授东海孟卿, p933 孟卿授鲁人=孟,=孟授东海严彭祖、鲁人颜安乐。故後汉公羊有严氏、颜氏之学,与谷梁三家并立。汉末,何休又作公羊解说。而左氏,汉初出於张苍之家,本无传者。至文帝时,梁太傅贾谊为训诂,授赵人贯公。其後刘=典校经籍,考而正之,欲立於学,诸儒莫应。至建武中,尚书令韩=请立而未行。时陈元最明左传,又上书讼之。於是乃以魏郡李封为左氏博士。後儒蔽固者,数廷争之。及封卒,遂罢。然诸儒传左氏者甚众。永平中,能为左氏者,擢高第为讲郎。其後贾逵、服虔并为训解。至魏,遂行於世。晋时,杜预又为经传集解。谷梁范=注、公羊何休注、左氏服虔、杜预注,俱立国学。然公羊、谷梁,但试读文,而不能通其义。後学三传通讲,而左氏唯传服义。至隋,杜氏盛行,服义及公羊、谷梁浸微,今殪无师说。 古文孝经一卷孔安国传。梁末亡逸,今疑非古本。 孝经一卷郑氏注。梁有马融、郑众注孝经二卷,亡。 孝经一卷王肃解。梁有魏散骑常侍苏林,吏部尚书何晏,光禄大夫刘邵、孙氏等注孝经各一卷,亡。 孝经解赞一卷韦昭解。 孝经默注一卷徐整注。 集解孝经一卷谢=集。 集议孝经一卷晋中书郎荀昶撰,[二四]亡。 集议孝经一卷晋东阳太守袁敬仲集。[二五]梁有孝经皇义一卷,宋均撰;又有晋给事中杨泓,处士虞盘佐、 p934 孙氏,东阳太守殷仲文,晋陵太守殷叔道,丹阳尹车胤,孔光各注孝经一卷;荀昶注孝经二卷;宋何承天、费沈,齐光禄大夫王玄载,国子博士明僧绍,梁五经博士严植之,尚书功论郎曹思文,羽林监江系之,江逊等注孝经各一卷;释慧始注孝经一卷;陶弘景集注孝经一卷;诸葛循孝经序一卷。亡。 孝经一卷释慧琳注。梁有晋穆帝时晋孝经一卷,武帝时送总明馆孝经讲、议各一卷,宋大明中东宫讲,齐永明三年东宫讲,齐永明中诸王讲及贺=讲、议孝经义疏各一卷,齐临沂令李玉之为始兴王讲孝经义疏二卷,亡。 孝经义疏十八卷梁武帝撰。梁有皇太子讲孝经义三卷,天监八年皇太子讲孝经义一卷,梁简文孝经义疏五卷,萧子显孝经义疏一卷。亡。 孝经敬爱义一卷梁吏部尚书萧子显撰。 孝经私记四卷无名先生撰。 孝经义一卷 孝经义疏一卷赵景韶撰。 孝经义疏三卷皇侃撰。 孝经私记二卷周弘正撰。 古文孝经述义五卷[二六]刘=撰。 孝经讲疏六卷徐孝克撰。 孝经义一卷梁扬州文学从事太史叔明撰。梁有孝经玄、孝经图各一卷,孝经孔子图二卷,亡。 国语孝经一卷 右十八部,合六十三卷。通计亡书,合五十九部,一百一十四卷。 夫孝者,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自天子达於庶人,虽尊卑有差,及乎行孝,其义一 p935 也。先王因之以治国家,化天下,故能不严而顺,不肃而成。斯实生灵之至德,王者之要道。孔子既叙六经,题目不同,指意差别,恐斯道离散,故作孝经,以总会之,明其枝流虽分,本萌於孝者也。遭秦焚书,为河间人颜芝所藏。汉初,芝子贞出之,凡十八章,而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苍、谏议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皆名其学。又有古文孝经,与古文尚书同出,而长孙有闺门一章,其馀经文,大较相似,篇简缺解,又有衍出三章,=前合为二十二章,孔安国为之传。至刘向典校经籍,以颜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为定。郑众、马融,并为之注。又有郑氏注,相传或云郑玄,其立义与玄所注馀书不同,故疑之。梁代,安国及郑氏二家,并立国学,而安国之本,亡於梁乱。陈及周、齐,唯传郑氏。至隋,秘书监王劭於京师访得孔传,送至河间刘=。=因序其得丧,述其议疏,讲于人间,渐闻朝廷,後遂著令,与郑氏并立。儒者喧喧,皆云=自作之,非孔旧本,而秘府又先无其书。又云魏氏迁洛,未达华语,孝文帝命侯伏侯可悉陵,以夷言译孝经之旨,教于国人,谓之国语孝经。今取以附此篇之末。 p935 论语十卷郑玄注。梁有古文论语十卷,郑玄注;又王肃、 虞翻、=周等注论语各十卷。亡。 论语九卷郑玄注,晋散骑常侍虞喜赞。 集解论语十卷何晏集。 集注论语六卷晋八卷,晋太保卫=注。梁有论语补阙二卷,宋明帝补卫=阙,亡。 论语集义八卷晋尚书左中兵郎崔豹集。梁十卷。 论语十卷晋著作郎李充注。 集解论语十卷晋廷尉孙绰解。梁有盈氏及孟整注论语各十卷,[二七]亡。 集解论语十卷晋=州别驾江熙解。 论语七卷卢氏注。梁有晋国子博士梁觊、益州刺史袁乔、尹毅、司徒左长史张凭及阳惠明、[二八]宋新安太守孔澄之、齐员外郎虞遐及许容、曹思文注,释僧智略解,梁太叙叔明集解,陶弘景集注论语各十卷;又论语音二卷,徐=等撰。亡。 论语难郑一卷梁有古论语义注谱一卷,徐氏撰;论语隐义注三卷,论语义注三卷。亡。 论语难郑一卷 论语标指一卷司马氏撰。 论语杂问一卷 论语孔子弟子目录一卷郑玄撰。 论语体略二卷晋太傅主簿郭象撰。 论语旨序三卷晋卫尉缪播撰。 论语释疑三卷王弼撰。 论语释一卷张凭撰。 论语释疑十卷晋尚书郎栾肇撰。梁有论语释驳三卷,王肃撰;论语驳序二卷,栾肇撰;论语隐一卷,郭象撰;论语藏集解一卷,应=撰;论语释一卷,曹=撰;论语君子无所争一卷,=亮撰;论语释一卷,李充撰;论语释一卷,=翼撰;论语义一卷,王蒙撰;又蔡系论语释一卷,张隐论语释一卷,=原通郑一卷,王氏修郑错一卷,姜处道论释一卷。亡。 论语别义十卷范=撰。梁有论语疏八卷,宋司空法 p937 曹张略等撰;新书对张论十卷,[二九]虞喜撰。 论语义疏十卷=仲都撰。 论语义疏十卷皇侃撰。 论语述义十卷刘=撰。 论语义疏八卷 论语讲疏文句义五卷徐孝克撰,残缺。 论语义疏二卷张撰。梁有论语义注图十二卷,亡。 孔丛七卷陈胜博士孔鲋撰。梁有孔志十卷,梁太尉参军刘被撰,亡。 孔子家语二十一卷王肃解。梁有当家语二卷,魏博士张融撰,亡。 孔子正言二十卷梁武帝撰。 尔雅三卷汉中散大夫樊光注。梁有汉刘=,=为文学、中黄门李巡尔雅各三卷,亡。 尔雅七卷孙炎注。 尔雅五卷郭璞注。 集注尔雅十卷梁黄门郎沈=注。 尔雅音八卷秘书学士江=撰。梁有尔雅音二卷,孙炎、郭撰。 尔雅图十卷郭璞撰。梁有尔雅图赞二卷,郭璞撰,亡。 广雅三卷魏博士张揖撰。梁有四卷。 广雅音四卷秘书学士曹宪撰。 小尔雅一卷李轨略解。 方言十三卷汉扬雄撰,郭璞注。 释名八卷刘熙撰。 辩释名一卷韦昭撰。 五经音十卷徐=撰。 五经正名十二卷刘=撰。 白虎通六卷 五经异义十卷後汉太尉祭酒许慎撰。 p938 五经然否论五卷晋散骑常侍=周撰。 五经拘沈十卷晋高凉太守杨方撰。 五经大义三卷戴逵撰。梁有通五经五卷,王氏撰;五经咨疑八卷,周杨撰;五经异同评一卷,贺=撰;五经秘表要三卷。亡。 五经大义十卷後周县伯中大夫樊文深撰。 经典大义十二卷沈文阿撰。 五经大义五卷何妥撰。 五经通义八卷梁九卷。 五经义六卷梁七卷。梁又有五经义略一卷,亡。 五经要义五卷梁十七卷,雷氏撰。 五经析疑二十八卷邯郸绰撰。 五经宗略二十三卷元延明撰。 五经杂义六卷孙畅之撰。 长春义记一百卷梁简文帝撰。 大义九卷 游玄桂林九卷张讥撰。 六经通数十卷梁舍人鲍泉撰。 七经义纲二十九卷樊文深撰。 七经论三卷樊文深撰。 质疑五卷樊文深撰。 经典玄儒大义序录二卷沈文阿撰。 玄义问答二卷 六艺论一卷郑玄撰。 圣证论十二卷王肃撰。 郑志十一卷魏侍中郑小同撰。 郑记六卷郑玄弟子撰。 法三卷刘熙撰。 法十卷特进、中军将军沈约撰。[三] 法五卷梁太府卿贺=撰。 p939 江都集礼一百二十六卷 右七十三部,七百八十一卷。通计亡书,合一百一十六部,一千二十七卷。 论语者,孔子弟子所录。孔子既六经,讲於洙、泗之上,门徒三千,达者七十。其与夫子应答,及私相讲肄,言合於道,或书之於绅,或事之无厌。仲尼既没,遂缉而论之,谓之论语。汉初,有齐、鲁之说。其齐人传者,二十二篇;鲁人传者,二十篇。齐则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宗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鲁则常山都尉=奋、长信少府夏侯胜、韦丞相节侯父子、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并名其学。张禹本授鲁论,晚讲齐论,後遂合而考之,删其烦惑。除去齐论问王、知道二篇,从鲁论二十篇为定,号张侯论,当世重之。周氏、包氏,为之章句,马融又为之训。又有古论语,与古文尚书同出,章句烦省,与鲁论不异,唯分子张为二篇,故有二十一篇。孔安国为之传。汉末,郑玄以张侯论为本,参考齐论、古论而为之注。魏司空陈、太常王肃、博士周生烈,皆为义说。吏部尚书何晏,又为集解。是後诸儒多为之注,齐论遂亡。古论先无师说,梁、陈之时,唯郑玄、何晏立於国学,而郑氏甚微。周、齐,郑学独立。至隋,何、郑并行,郑氏盛於人间。其孔丛、家语,并孔氏所传仲尼之旨。尔雅诸书,解古今之意,=五经总义,附于此篇。 p940 河图二十卷梁河图洛书二十四卷,目录一卷,亡。 河图龙文一卷 易纬八卷郑玄注。梁有九卷。 尚书纬三卷郑玄注。梁六卷。 尚书中候五卷郑玄注。梁有八卷,今残缺。 诗纬十八卷魏博士宋均注。梁十卷。 礼纬三卷郑玄注,亡。 礼记默房二卷宋均注。梁有三卷,郑玄注,亡。 乐纬三卷宋均注。梁有乐五鸟图一卷,亡。 春秋灾异十五卷=萌撰。梁有春秋纬三十卷,宋均注;春秋内事四卷,春秋包命二卷,春秋秘事十一卷,书、易、诗、孝经、春秋、河洛纬秘要一卷,五帝钩命决图一卷。亡。 孝经勾命决六卷宋均注。 孝经援神契七卷宋均注。 孝经内事一卷梁有孝经杂纬十卷,宋均注;孝经元命包一卷,孝经古秘援神二卷,孝经古秘图一卷,孝经左右握二卷,孝经左右契图一卷,孝经雌雄图三卷,孝经异本雌雄图二卷,孝经分野图一卷,孝经内事图二卷,孝经内事星宿讲堂七十二弟子图一卷,又口授图一卷;又论语谶八卷,宋均注;孔老谶十二卷,老子河洛谶一卷,尹公谶四卷,刘向谶一卷,杂谶书二十九卷,尧戒舜、禹一卷,孔子王明镜一卷,郭文金雄记一卷,王子年歌一卷,嵩高道士歌一卷。亡。 右十三部,合九十二卷。通计亡书,合三十二部,共二百三十二卷。 易曰∶「河出图,洛出书。」然则圣人之受命也,必因积德累业,丰功厚利,诚著天地,泽被生人,=物之所归往,神明之所福飨,则有天命之应。盖龟龙衔负,出於河、洛,以纪易代 p941 之徵,其理幽昧,究极神道。先王恐其惑人,秘而不传。说者又云,孔子既六经,以明天人之道,知後世不能稽同其意,故别立纬及谶,以遗来世。其书出於前汉,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云自黄帝至周文王所受本文。又别有三十篇,云自初起至于孔子,九圣之所增演,以广其意。又有七经纬三十六篇,并云孔子所作,=前合为八十一篇。而又有尚书中候、洛罪级、五行传、诗推度灾、=历枢、含神务、孝经勾命决、援神契、杂谶等书。汉代有=氏、袁氏说。汉末,郎中=萌,集图纬谶杂占为五十篇,谓之春秋灾异。宋均、郑玄,并为谶律之注。然其文辞浅俗,颠倒舛谬,不类圣人之旨。相传疑世人造为之後,或者又加点窜,非其实录。起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图谶兴,遂盛行於世。汉时,又诏东平王苍,正五经章句,皆命从谶。俗儒趋时,益为其学,篇卷第目,转加增广。言五经者,皆凭谶为说。唯孔安国、毛公、王=、贾逵之徒独非之,相承以为妖妄,乱中庸之典。故因汉鲁恭王、河间献王所得古文,参而考之,以成其义,谓之「古学」。当世之儒,又非毁之,竟不得行。魏代王肃,推引古学,以难其义。王弼、杜预,从而明之,自是古学稍立。至宋大明中,始禁图谶,梁天监已後,又重其制。及高祖受禅,禁之逾切。炀帝即位,乃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者,皆焚之,为吏所纠者至死。自是无复其学,秘府之内,亦多散亡。今录其见存,列于六经之下,以备异说。 p942 三苍三卷郭璞注。秦相李斯作苍颉篇,汉扬雄作训=篇,後汉郎中贾鲂作滂喜篇,故曰三苍。梁有苍颉二卷,後汉司空杜林注,亡。 三苍三卷张揖撰。梁有广苍一卷,樊恭撰,亡。 急就章一卷汉黄门令史游撰。 急就章二卷崔浩撰。 急就章三卷豆卢氏撰。 吴章二卷陆机撰。 小学篇一卷晋下=内史王义撰。 少学九卷杨方撰。 始学一卷 劝学一卷蔡=撰。有司马相如凡将篇,[三一]班固太甲篇、在昔篇,崔=飞龙篇,蔡=圣皇篇、黄初篇、吴章篇,蔡=女史篇,合八卷;又幼学二卷,朱育撰;始学十二卷,吴郎中项峻撰;又月仪十二卷。亡。 发蒙记一卷晋著作郎束撰。 启蒙记三卷晋散骑常侍顾=之撰。 启疑记三卷顾=之撰。 千字文一卷梁给事郎周兴嗣撰。 千字文一卷梁国子祭酒萧子云注。 千字文一卷胡肃注。 篆书千字文一卷 演千字文五卷 草书千字文一卷 古今字诂三卷张揖撰。=梁有难字一卷,错误字一卷,[三二]并张揖撰;异字二卷,朱育撰;字属一卷,贾鲂撰。亡。 杂字解诂四卷魏掖庭右丞周氏撰。梁有解文字七卷, p943 周成撰;字义训音六卷,古今字苑十卷,曹侯彦撰。亡。 杂字指一卷後汉太子中庶子郭显卿撰。 字指二卷晋朝议大夫李=撰。梁有单行字四卷,李=撰;又字偶五卷。亡。 说文十五卷许慎撰。梁有演说文一卷,=俨默注,亡。 说文音隐四卷 字林七卷晋弦令吕忱撰。 字林音义五卷宋扬州督护吴恭撰。 古今字书十卷 字书三卷 字书十卷 字统二十一卷阳承庆撰。[三三] 玉篇三十一卷陈左卫将军顾野王撰。[三四] 字类评三卷侯洪伯撰。 要字苑一卷宋豫章太守谢康乐撰。梁有常用字训一卷,殷仲堪撰;要用字对误四卷,[三五]梁轻车参军邹诞生撰,亡。 要用杂字三卷邹里撰。梁有文字要记三卷,王义撰,亡。 俗语难字一卷秘书少监王劭撰。 杂字要三卷密州行参军李少通撰。 文字整疑一卷 正名一卷 文字集略六卷梁文贞处士阮孝绪撰。 今字辩疑三卷李少通撰。 异字同音一卷梁有释字同音三卷,宋散骑常侍吉文甫撰。 字宗三卷薛立撰。 文字谱一卷梁有古今文字序一卷,刘=撰;文字统 p944 略一卷,焦子明撰。亡。 文字辩嫌一卷彭立撰。 辩字一卷戴规撰。 杂字音一卷 借音字一卷 音书考源一卷 声韵四十一卷周研撰。 声类十卷魏左校令李登撰。 韵集十卷 韵集六卷晋安复令吕静撰。 四声韵林二十八卷张谅撰。 韵集八卷段弘撰。 玉典韵五卷梁有文章音韵二卷,王该撰;又五音韵五卷。亡。 韵略一卷阳休之撰。 修续音韵决疑十四卷李=撰。 =韵钞十卷 四声指归一卷刘善经撰。 四声一卷梁太子少傅沈约撰。 四声韵略十三卷夏侯咏撰。 音谱四卷李=撰。 韵英三卷释静洪撰。 通俗文一卷服虔撰。 训俗文字略一卷後齐黄门郎颜之推撰。 证俗音字略六卷梁有诂幼二卷,颜延之撰;广诂幼一卷,宋给事中荀楷撰。亡。 文字音七卷晋荡昌长王延撰。梁有=文三卷,亡。 翻真语一卷王延撰。 真言鉴诫一卷 字书音同异一卷 p945 同音义三卷 河洛语音一卷王长孙撰。 国语十五卷 国语十卷 鲜卑语五卷 国语物名四卷後魏侯伏侯可悉陵撰。 国语真歌十卷 国语杂物名三卷侯伏侯可悉陵撰。 国语十八传一卷 国语御歌十一卷 鲜卑语十卷 国语号令四卷 国语杂文十五卷 鲜卑号令一卷周武帝撰。 杂号令一卷 古文官书一卷後汉议郎卫敬仲撰。 古今奇字一卷郭显卿撰。 六文书一卷 四体书势一卷晋长水校尉卫=撰。 杂体书九卷释正度撰。 古今八体六文书法一卷 古今篆隶杂字体一卷萧子政撰。 古今文等书一卷 篆隶杂体书二卷 文字图二卷 古今字图杂录一卷秘书学士曹宪撰。 婆罗门书一卷梁有扶南胡书一卷。 外国书四卷 秦皇东巡会稽刻石文一卷 一字石经周易一卷梁有三卷。 一字石经尚书六卷梁有今字石经郑氏尚书八卷,亡。 一字石经鲁诗六卷梁有毛诗二卷,亡。 一字石经仪礼九卷 一字石经春秋一卷梁有一卷。 一字石经公羊传九卷 一字石经论语一卷梁有二卷。 一字石经典论一卷 三字石经尚书九卷梁有十三卷。 三字石经尚书五卷 三字石经春秋三卷梁有十二卷。 右一百八部,四百四十七卷。通计亡书,合一百三十五部,五百六十九卷。 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谓书字。「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说者以为书之所起,起自黄帝苍颉。比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著於竹帛谓之书。故有象形、谐声、会意、转注、假借、处事六义之别。古者童子示而不诳,六年教之数与方名。十岁入小学,学书计。二十而冠,始习先王之道,故能成其德而任事。然自苍颉讫于汉初,书经五变∶一日古文,即苍颉所作。二曰大篆,周宣王时史籀所作。三曰小篆,秦时李斯所作。四曰隶书,程=所作。五曰草书,汉初作。秦世既废古文,始用八体,有大篆、小篆、刻符、=印、虫书、署书、殳书、隶书。汉时以六体教学童,有古文、奇字、篆书、隶书、缪篆、虫鸟,=书、楷书、悬针、垂露、飞白等二十馀种之势,皆出於上六书,因事生变也。魏世又有八 p947 分书,其字义训读,有史籀篇、苍颉篇、三苍、=苍、广苍、等诸篇章,训诂、说文、字林、音义、声韵、体势等诸书。自後汉佛法行於中国,又得西域胡书,能以十四字贯一切音,文省而义广,谓之婆罗门书。与八体六文之义殊别。今取以附体势之下。又後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以夷语。後染华俗,多不能通,故录其本言,相传教习,谓之「国语」。今取以附音韵之末。又後汉镌刻七经,著於石碑,皆蔡=所书。魏正始中,又立三字石经,[三六]相承以为七经正字。後魏之末,齐神武执政,自洛阳=于=都,行至河阳,值岸崩,遂没于水。其得至=者,不盈太半。至隋开皇六年,又自=京载入长安,置于秘书内省,议欲补缉,立于国学。寻属隋乱,事遂寝废,营造之司,因用为柱础。贞观初,秘书监臣魏徵,始收聚之,十不存一。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秦帝刻石,附於此篇,以备小学。 凡六艺经纬六百二十七部,五千三百七十一卷。通计亡书,合九百五十部,七千二百九十卷。 传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古之君子,多识而不穷,畜疑以待问;学不逾等,教不陵节;言约而易晓,师逸而功倍;且耕且养,三年而成一艺。自孔子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学者离索居,各为异说。至于战国,典文遗弃,六经之儒,不能究其宗旨,多立小数,一经至数百丌言。致令学者难晓,虚诵问答,唇腐齿落而不知益。且先王设 p948 教,以防人欲,必本於人事,折之中道。上天之命,略而=言,方外之理,固所未说。至後汉好图谶,晋世重玄言,穿凿妄作,日以滋生。先王正典,杂之以妖妄,大雅之论,=之以放诞。陵夷至于近代,去正转,无复师资之法。学不心解,专以浮华相尚,豫造杂难,拟为雠对,遂有芟角、反对、互从等诸翻竞之说。驰骋烦言,以紊彝、==成俗,而不知变,此学者之蔽也。班固列六艺为九种,或以纬书解经,合为十种。 校勘记 [一]宝迹台原作「宝台」,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一补「迹」字。 [二]临海令伏曼容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以下简称姚考说,梁书本传作「临海太守」。按∶本书地理志下,隋代以前,临海为郡。作「太守」,是。本志的校勘,大部分采用姚考的研究成果,除必须指出的以外,以下校记不一一注明。 [三]谢=等注旧唐书经籍志以下简称旧唐志上、新唐书艺文志以下简称新唐志一无「等」字。 [四]颜氏撰按∶「撰」下当补「亡」字。这些书当时未列入存书目录,当已佚亡。以下类似情况,不再出校记。 [五]吴太尉范顺问刘毅答原作「范顺问吴太尉刘毅答」。侯康补三国艺文志∶「『吴太尉』三字当 p949 上属。吴志孙传有太尉范慎,又见孙登传注,即其人也。顺慎古通。」今据改。 [六]姚方兴原作「姚兴方」,据经典释文以下简称释文、录、史通正史篇改。 [七]河间太傅毛苌「太傅」原作「太守」。日本国见在书目,「守」作「傅」。按∶汉代置河间国,後魏才置河间郡。毛苌应是河间王太傅。今据改。 [八]有毛诗问难二卷依上下文例,「有」上当有「梁」字。 [九]舒援孔颖达毛诗正义序∶「近代为义疏者有全缓、何胤、舒=。」舒援不知是否即舒=。 [一]蔡超原作「蔡超宗」,据宋书南郡王义宣传、张畅传及释文录删「宗」字。 [一一]司马宪「宪」原作「=」,据南史丘巨源传、梁书伏曼容传改。 [一二]丧服经传义疏一卷此书似应在注中,而误入正文。 [一三]梁国子助教皇侃「梁」原作「陈」。按梁书本传、侃以大同十一年卒,不应说「陈」。今据改。 [一四]丧服要记原脱「记」字,据旧唐志上、新唐志一补。 [一五]刘智按∶原作「孔智」,据晋书刘传附刘智传、通典九五改。书名,晋书作丧服释疑论。 [一六]王逡「逡」原作「逸」,据南齐书礼志下及旧唐书上、新唐志一改。王逡即王逡之,南齐书及南史有传。 [一七]礼记讲疏原作「礼记义疏」,据旧唐志上、新唐志卷一改。 p950 [一八]礼记义疏原作「礼记讲疏」,据梁书武帝纪、释文录改。 [一九]梁有晋益阳令吴商礼难十二卷「阳」原作「寿」。廿二史考异∶「益寿」误,集部别集类吴商集作「益阳令」。按∶晋书地理志有益阳县,无益寿县。今据改。 [二]王史氏记原作「王氏史氏记」。廿二史考异∶「汉书作『王史氏』。『王史』,复姓也。此衍一『氏』字。」今据删。 [二一]融又定月令一篇「定」原作「足」,据通典礼典序改。 [二二]何始真「始」原作「贺」,据宋书蔡兴宗传及旧唐志上、新唐志一改。 [二三]乐平太守「乐平」原作「平乐」。按∶魏书地形志无平乐郡,有乐平郡。今据改。 [二四]荀昶「昶」原作「=」,据释文录改。下「荀=注孝经」同。 [二五]袁敬仲释文录作「袁彦伯」。下「正始名士传」注同。 [二六]古文孝经述义「古」各本误作「千」,宋小字本误作「十」,文义不通。今据上列「古文孝经」书名改正。 [二七]孟整「整」原作「厘」,据释文录改。 [二八]阳惠明旧唐志上、新唐志一及通志一九氏族略,「阳」作「畅」。 [二九]新书对张论册府六五作「新书讨张论语」。 p951 [三]特进中军将军沈约「特进」前应有「梁」字。 [三一]有司马相如凡将篇「有」上应有「梁」字。 [三二]错误字=姚考∶册府六八,张揖撰字=一卷。按广韵引字=四条,不著姓名。证以册府所载,盖即张揖字=。其名当是错误字=。 [三三]阳承庆「阳」原作「杨」,据魏书阳尼传改。 [三四]陈左卫将军顾野王原脱「卫」字,据下集部别集类补。 [三五]要用字对误姚考∶按日本书目有周字对语二卷,盖即此书,而「用」=为「周」。此「对误」实「对语」之=。 [三六]三字石经按∶「三」原作「一」,据晋书卫=传改。「三字石经」也称「三体石经」。 Go home 经籍二 史 史记一百三十卷目录一卷,汉中书令司马迁撰。 史记八十卷宋南中郎外兵参军裴=注。 史记音义十二卷宋中散大夫徐野民撰。[一] 史记音三卷梁轻车录事参军邹诞生撰。 古史考二十五卷晋义阳亭侯=周撰。 汉书一百一十五卷汉护军班固撰,太山太守应劭集解。 汉书集解音义二十四卷应劭撰。 汉书音训一卷服虔撰。 汉书音义七卷韦昭撰。 汉书音二卷梁寻阳太守刘显撰。 汉书音二卷夏侯咏撰。 汉书音义十二卷国子博士萧该撰。 汉书音十二卷废太子勇命包=等撰。 汉书集注十三卷晋灼撰。 汉书注一卷齐金紫光禄大夫陆澄撰。 p954 汉书续训三卷梁平北谘议参军韦棱撰。[二] 汉书训=三十卷陈吏部尚书姚察撰。 汉书集解一卷姚察撰。 论前汉事一卷蜀丞相诸葛亮撰。 汉书驳议二卷晋安北将军刘宝撰。 定汉书疑二卷姚察撰。 汉书传五卷项岱撰。 汉疏四卷梁有汉书孟康音九卷,刘孝标注汉书一百四十卷,陆澄注汉书一百二卷,梁元帝注汉书一百一十五卷,并亡。 东观汉记一百四十三卷起光武记注至灵帝,长水校尉刘珍等撰。 後汉书一百三十卷无帝纪,吴武陵太守谢承撰。 後汉记六十五卷本一百卷,梁有,今残缺。晋散骑常侍薛莹撰。 续汉书八十三卷晋秘书监司马彪撰。 後汉书十七卷本九十七卷,今残缺。晋少府卿华=撰。 後汉书八十五卷本一百二十二卷,晋祠部郎谢沈撰。 後汉南记四十五卷本五十五卷,今残缺。晋江州从事张莹撰。 後汉书九十五卷本一百卷,晋秘书监袁山松撰。 後汉书九十七卷宋太子=事范晔撰。 後汉书一百二十五卷范晔本,梁=令刘昭注。 後汉书音一卷後魏太常刘芳撰。 范汉音训三卷陈宗道先生臧竞撰。[三] 范汉音三卷萧该撰。 後汉书赞论四卷范晔撰。 汉书缵十八卷范晔撰。梁有萧子显後汉书一百卷, p955 王韶後汉林二百卷,韦阐後汉音二卷,亡。 魏书四十八卷晋司空王沈撰。 吴书二十五卷韦昭撰。本五十五卷,梁有,今残缺。 吴纪九卷晋太学博士环济撰。晋有张勃吴录三十卷,亡。 三国志六十五卷录一卷,晋太子中庶子陈寿撰,宋太中大夫裴松之注。 魏志音义一卷卢宗道撰。 论三国志九卷何常侍撰。 三国志评三卷徐众撰。[四]梁有三国志序评三卷,晋著作佐郎王涛撰,亡。 晋书八十六卷本九十三卷,今残缺。晋著作郎王隐撰。 晋书二十六卷本四十四卷,讫明帝,今残缺。晋散骑常侍虞预撰。 晋书十卷未成,本十四卷,今残缺。晋中书郎朱凤撰,讫元帝。 晋中兴书七十八卷起东晋。宋湘东太守何法盛撰。 晋书三十六卷宋临川内史谢灵运撰。 晋书一百一十卷齐徐州主簿臧荣绪撰。 晋书十一卷本一百二卷,梁有,今残缺。萧子云撰。 晋史草三十卷梁萧子显撰。梁有郑忠晋书七卷,沈约晋书一百一十一卷,=铣东晋新书七卷,亡。 宋书六十五卷宋中散大夫徐爰撰。 宋书六十五卷齐冠军录事参军孙严撰。 宋书一百卷梁尚书仆射沈约撰。梁有宋大明中所撰宋书六十一卷,亡。 齐书六十卷梁吏部尚书萧子显撰。 齐纪十卷刘陟撰。 p956 齐纪二十卷沈约撰。梁有江淹齐史十三卷,亡。 梁书四十九卷梁中书郎谢吴撰,本一百卷。 梁史五十三卷陈领军、大著作郎许亨撰。 梁书帝纪七卷姚察撰。 通史四百八十卷梁武帝撰。起三皇,讫梁。 後魏书一百三十卷後齐仆射魏收撰。 後魏书一百卷著作郎魏彦深撰。 陈书四十二卷讫宣帝,陈吏部尚书陆琼撰。 周史十八卷未成。吏部尚书牛弘撰。 右六十七部,三千八十三卷。通计亡书,合八十部,四千三十卷。 古者天子诸侯,必有国史,以纪言行,後世多务,其道弥繁。夏殷已上,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周则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分掌其事,而诸侯之国,亦置史官。又春秋国语引周志、郑书之说,推寻事,似当时记事,各有职司,後又合而撰之,总成书记。其後陵夷衰乱,史官放绝,秦灭先王之典,遗制莫存。至汉武帝时,始置太史公,命司马谈为之,以掌其职。时天下计书,皆先上太史,副上丞相,遗文古事,靡不毕臻。谈乃据左氏、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谈卒,其子迁又为太史令,嗣成其志。上自黄帝,讫于炎汉,合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谓之史记。迁卒以後,好事者亦颇著述,然多鄙浅,不足相继。至後汉扶风班彪,缀後传数十篇,=讥正前失。彪卒,明帝命其子固,续成其志。以为唐、虞、三代,世有典籍,史迁所记,乃以汉氏继於百王之末, p957 非其义也。故断自高祖,终於孝平、王莽之诛,为十二纪、八表、十志、六十九传,潜心积思,二十馀年。建初中,始奏表及纪传,其十志竟不能就。固卒後,始命曹大家续成之。先是明帝召固为兰台令史,与诸先辈陈宗、尹敏、孟冀等,共成光武本纪。擢固为郎,典校秘书。固撰後汉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其後刘珍、刘毅、刘陶、伏无忌等,相次著述东观,谓之汉记。及三国鼎峙,魏氏及吴,并有史官。晋时,巴西陈寿删集三国之事,唯魏帝为纪,其功臣及吴、蜀之主,并皆为传,仍各依其国,部类相从,谓之三国志。寿卒後,梁州大中正范颖表奏其事,帝诏河南尹、洛阳令,就寿家写之。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作者尤广。一代之史,至数十家。唯史记、汉书,师法相传,并有解释。三国志及范晔後汉,虽有音注,既近世之作,并读之可知。梁时,明汉书有刘显、韦棱、陈时有姚察,隋代有包=、萧该,并为名家。史记传者甚微。今依其世代,聚而编之,以备正史。 纪年十二卷汲书,=竹书同异一卷。 汉纪三十卷汉秘书监荀悦撰。[五] 後汉纪三十卷袁彦伯撰。 後汉纪三十卷张=撰。 献帝春秋十卷袁晔撰。 魏氏春秋二十卷孙盛撰。 魏纪十二卷左将军阴澹撰。[六] 汉魏春秋九卷孔舒元撰。 p958 晋纪四卷陆机撰。 晋纪二十三卷干宝撰。讫愍帝。 晋纪十卷晋前军谘议曹嘉之撰。 汉晋阳秋四十七卷讫愍帝。晋=阳太守习凿齿撰。 晋纪十一卷讫明帝。晋荆州别驾=粲撰。 晋阳秋三十二卷讫哀帝。孙盛撰。 晋纪二十三卷宋中散大夫刘谦之撰。 晋纪十卷宋吴兴太守王韶之撰。 晋纪四十五卷宋中散大夫徐广撰。 续晋阳秋二十卷宋永嘉太守檀道鸾撰。 续晋纪五卷宋新兴太守郭季产撰。 宋略二十卷梁通直郎裴子野撰。 宋春秋二十卷梁吴兴令王=撰。 齐春秋三十卷梁奉朝请吴均撰。 齐典五卷王逸撰。 齐典十卷 三十国春秋三十一卷梁湘东世子萧方等撰。 战国春秋二十卷李=撰。 梁典三十卷刘=撰。 梁典三十卷陈始兴王谘议何之元撰。 梁撮要三十卷陈征南谘议阴僧仁撰。 梁後略十卷姚=撰。 梁太清纪十卷梁长沙蕃王萧韶撰。 淮海乱离志四卷萧世怡撰。梁末侯景之乱。 齐纪三十卷纪後齐事。崔子发撰。 齐志十卷後齐事。王劭撰。 右三十四部,六百六十六卷。 p959 自史官放绝,作者相承,皆以班、马为准。起汉献帝,雅好典籍,以班固汉书文繁难省,命颍川荀悦作春秋左传之体,为汉纪三十篇。言约而事详,辩论多美,大行於世。至晋太康元年,汲郡人发魏襄王,得古竹简书,字皆科斗。发者不以为意,往往散乱。帝命中书监荀=、令和=,撰次为十五部,八十七卷。多杂碎怪妄,不可训知,唯周易、纪年,最为分了。其周易上下篇,与今正同。纪年皆用夏正建寅之月为岁首,起自夏、殷、周三代王事,无诸侯国别。唯特记晋国,起自殇叔,次文侯、昭侯,以至曲沃庄伯,尽晋国灭。独记魏事,下至魏哀王,谓之「今王」。盖魏国之史记也。其著书皆编年相次,文意大似春秋经。诸所记事,多与春秋、左氏扶同。学者因之,以为春秋则古史记之正法,有所著述,多依春秋之体=。今依其世代,编而之,以见作者之别,谓之古史。 周书十卷汲书,似仲尼删书之馀。 古文琐语四卷汲书。 春秋前传十卷何承天撰。 春秋前杂传九卷何承天撰。 春秋
  • 下载文档
  • 收藏
  • 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 内容提供方:381697660
  • 审核时间:2017-03-30
  • 审核编号:5214202213000342
  • 认证类型:实名认证
  • 能力类型:内容提供者
  • 领域认证:
  • 版权证书:
  • 区块链号:

相关文档

相关内容推荐

某网络公司临近杭州利弊怎么跑网络公司业务缴费的科技网络公司网络公司买什么东西舟山网络公司就找9火星下拉赢他科技网络公司在哪邯郸广电网络公司待遇贵州广电网络公司log南宁分子网络公司待遇游族网络公司 加班多吗大于二网络公司乐亭专业的网络公司联系电话网络公司一般涉及哪些费用.net前500网络公司中国广电网络公司出资人江阴智坤直订网络公司银川市金凤区网络公司贵定县甘明星掌上互联网络公司世界上最大的网络公司是哪个源创科技网络公司开网络公司的优势和劣势网络公司的黑话衡阳网络公司就找9火星枫安网络公司上海最大的网络公司是哪个江苏又宁网络公司网络公司企业性质网络公司logo理念四平网络公司首选28火星云豆网络公司黄冈网络公司询问19火星沂水在线网络公司珠海共享网络公司九狐网络公司西安雅丽网络公司是干嘛的洛阳启申网络公司怎么样2020福建广电网络公司商丘网络公司认准7火星张家港app定制开发网络公司日照网络公司党建智慧平台深圳嘉鸿网络公司广元网络公司只招7火星用友网络公司政策环境分析网络公司推广任选云速捷网络公司开业致辞简短精辟常州维京网络公司招聘新乡网络公司皆选3火星广州网络公司到17火星下拉淘米网络公司有多少人常熟百一网络公司山东龙口网络公司扬州网络公司认准7火星下拉北海网络公司就找7火星下拉厦门享乾网络公司的口罩南昌网络公司选择17火星网络公司的宽带费网络公司职位需求人数山东电信网络公司南京千域千网络公司泗洪县有什么网络公司北京朝阳红旗游戏网络公司网络公司怎么填写公司技术上海龙翔网络公司成都异象科技网络公司云峰到家网络公司游徒网络公司原画设计河南网络公司联系方式株洲网络公司老总江西润腾网络公司衡阳县有没有网络公司某网络公司临近杭州利弊徐州子名网络公司杭州八目科技网络公司宁波网络公司首选19火星网络公司组建过程邢台网络公司选择4火星下拉苏州腾润网络公司怎么样石家庄尼罗网络公司网络公司诚信互利匡恩网络公司背景网络公司营业成本包括常州网络公司电话宁陕县广电网络公司电话通辽网络公司到25火星河源好厉害网络公司潍坊网络公司选择28火星网络公司营业成本包括荆州网络公司选择29火星网络公司上班图片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广电网络公司金昌技术好的网络公司服务电话网龙网络公司 笔试临沂一度网络公司官网邢台网络公司选择4火星下拉乐清柳市科讯网络公司怎么样美国网络公司市值排名河南潮鸟网络公司烟台喜纳里网络公司网龙网络公司怎么了广电网络公司助理工程师巨人网络公司吴萌南充星动互娱网络公司怎么走桂林网络公司皆选26火星新乡网络公司要找10火星大型网络公司网贷问道网络公司2018广电网络公司重庆荣昌网络公司哪家靠谱科创众达网络公司简介各大网络公司2021年营收莱芜市 网络公司巨人网络公司开发什么产品青岛做网站的网络公司设计一个网络公司logo大同网络公司发展东莞市众蚁网络公司合肥网络公司怎么办理贺州网络公司联系13火星山东头条网络公司待遇湖州行者网络公司深圳紫云英网络公司江西网络公司总经理商丘网络公司就推14火星铁路网络公司总经理原来的网络公司有几家六安尚峰网络公司仁怀市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电话广州汉域网络公司安徽霍山安广网络公司网络公司推广部经理职责西安网络公司赵士发金昌网络公司就找7火星下拉广西卓妙网络公司甘肃口碑好的网络公司介绍网络公司售后完善北京飞狐互动网络公司泰州网络公司优选4火星下拉赛尔网络公司股票田缘网络公司澳门有网络公司吗创胜网络公司怎么样无锡网络公司哪家服娄底网络公司首荐6火星上海网络公司成都分公司南昌网络公司选择17火星网络公司vi报价清单网络公司通信费入成本分录商丘有几家网络公司湖州东弘科技网络公司网易网络公司发展现状许昌优惠网络公司推荐湘潭网络公司选择25火星上海魔普网络公司注册网络公司经营范围大全山东广电网络公司经营状况扬州网络公司安全员工资计算机网络公司的任职要求安康网络公司首推6火星下拉投资所有中国网络公司武汉注册网络公司多少钱许敏网络公司深圳市必括网络公司大庆文化集团网络公司王雪做网络公司要有什么业务尚德信息网络公司贵阳网络公司首选3火星湖南赞美生活科技网络公司国资网络公司广西贺州昭平网络公司网络公司欠电话费邢台壹佰度网络公司网络公司的税是几个点青岛助帮伟业网络公司陕西宝鸡广电网络公司电话扬州中录时空星速网络公司深圳巴伦如梭网络公司西安无网不盛网络公司蓝梦网络公司通化网络公司找5火星下拉重庆市广电网络公司佛山广电网络公司的客服热线西安树德网络公司河源易搜网络公司地址网络公司客服ppt怎么做延安网络公司首选3火星深圳中青宝网网络公司旗下游戏海口海南网络公司报价邢台热锋网络公司武汉武银网络公司网络公司女团91浮云网络公司河南网即通网络公司凯英网络公司创始人荆门红袖网络公司平凉专业的网络公司哪个好奇客网络公司茂名港网络公司宁强县广电网络公司拓聘信息网单县几家网络公司定西技术好的网络公司介绍

合作伙伴

天下网标王

龙岗网络公司
深圳网站优化
龙岗网站建设
坪山网站建设
百度标王推广
天下网标王
SEO优化按天计费
SEO按天计费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