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在我国历任北京市委书记中,有特别的一位,上任匆忙,甚至北京领导层都不知道他要来的消息。
他就是林乎加,当天津市委书记只有几个月时间,就因为表现优秀,被中央调任到北京,这在职务更替上实属罕见。
为什么会选择林乎加当北京市委书记?上任之前他在天津做了哪些工作?
为何他会对华国锋抱怨,“我到天津屁股还没坐稳”?
一、前往浙江
林乎加出生在山东,家境良好,从小受到系统教育。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怀着满腔热血,毅然投入革命事业。
1938年,22岁的他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山东根据地的敌后运动。
山东由于人口众多,粮食丰富,遭到日军重点封锁,三光政策下,八路军的温饱成为一大问题,他们需要挖野菜为生。
林乎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战士们每天都是高强度的战斗,经常要组织夜袭和转移,身体营养跟不上,根本无法坚持长时间斗争。
为了让战士们的后勤得到保障,林乎加对身边的人说:
“抗日战争关乎民族存亡,我们不光自己要艰苦奋斗,还要善于利用好整个社会的力量,支持我们的伟大事业。”
在他的发动下,山东地区的抗日事迹在报纸上得到发表,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捐款,部队有了一定经济支持。
但战斗消耗是巨大的,这些资金远远不够。
林乎加忽然想到,在指挥部队转移时,常会遇到群众给他们指小路,逃脱追捕,他恍然大悟,大喊一声:
“对啊,人民支持我们,我们要发挥人民的力量!”
很快,林乎加就制定了方案,通过帮助人民,和他们一起发展,从而彻底解决部队的后勤问题。
林乎加每天身先士卒,一有空就和村民来到田间地头开垦荒地,参与劳动。
时间一长,他一出门,就会听见村民亲切招呼他:
“乎加,今天又那么早去地里,等等我,我们一起。”
林乎加总是笑着回答:
“好的,好的,我等。”
组织会议时,林乎加更是特意强调:
“我们想要生存,只有发展人民经济,如果不发展,那么只有坐以待毙!”
通过林乎加的领导,部队依靠人民,自给率很快提升,获得生活保障,和人民也建立起深厚感情,成为山东地区的典范。
之后林乎加一路跟随山东部队征战,抗日战争胜利,他又参加解放战争,一直负责后勤工作,积累丰富经验。
新中国成立,全国各地都需要恢复生产,1950年,34岁的林乎加被组织派往浙江,负责农业工作。
来到浙江,他深知农业工作关乎百姓日常,不能着急,并没有先开会讨论,而是亲自去各地勘察地形,了解实际情况。
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能够耕种的土地本身就少,农业生产极为不易。
为了扩大生产,林乎加召集各地负责人,在会议上说道:
“我看这个搞好农业也没那么复杂嘛,浙江水资源还是挺丰富的,山多,在山上开垦梯田就好!”
会议上,他雷厉风行,让各地负责人写下计划,到时候自己要亲自看看有没有达标。
每隔几个月,林乎加都会亲自下乡,检查落实情况,遇到工作不认真的干部,他都会提出严厉批评:
“粮食生产是关乎人民生活的大事,一定不能马虎,你如果做不好,我就立刻换人!”
有了林乎加的领导,浙江农业生产恢复极快,每年产量不断上升,他的优异表现也受到了中央表扬。
二、主政天津
凭借着在浙江的优秀成绩,1965年,主席点名林乎加进入中央计委工作,编制国家生产计划。
林乎加在计委一干就是十多年,他认真学习,清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出色地完成组织任务。
1976年,上海需要稳定经济,希望上级能委派一位经验丰富的领导来指导工作。
于是,林乎加临危受命,前往上海。
在上海,他听闻很多工厂内部混乱,生产停滞,就亲自来到车间,很快处理好各种生产矛盾,工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林管家”。
1978年初,为了工业发展,国家准备投资建立一座现代化钢厂,但在众多选址中摇摆不定,迟迟无法下结论。
林乎加听闻,直接和领导商量:
“我看宝钢选址就定在上海,不用动了,上海有港口,运输方便,劳动力也经验丰富,边上还有各种造船、造车厂,对优质钢材需求巨大。”
通过林乎加的不断争取,宝钢最终落户上海,但他还不满足,又力排众议,大胆引进外资和外国技术,为上海经济打好基础。
1978年6月,天津市领导因为政策失误被撤职,急需一位替代者来稳定局面。
此时,国家想起在上海极具魄力的林乎加,便让他来主政天津。
来到天津后,林乎加同样没有轻举妄动,而是先去视察民情。
在检查中,他发现很多工农业生产还是相对落后,转型不够迅速,天津作为直辖市,是要先一步建设成现代化城市的。
他立刻开会讨论,说道:
“我们要努力提高生产效率,改革各项制度,学习世界优秀成果,全面提高生产积极性。”
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在林乎加主导下,天津的农业生产逐步机械化,企业外贸出口飞速增长。
而他不光主持经济大局,更是关注于居民日常生活。
随着天津人口增多,原有的早餐摊无法满足民众的需求,经常需要排队等待,林乎加知道后,立刻对负责人说:
“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群众都吃不上早餐,我这饭怎么能吃得下!”
短短一个月,这种情况就得到改善,天津街头有了流动售货车,售货摊增加不少,很多餐馆都开始出售早餐。
最不容易的是,传统小吃也得到发掘。
为了让全市人民能用上干净的自来水,林乎加亲自考察扬水站的建设,听闻之前一年工期,但花了两年才建成一半,他当场训斥:
“你们都是怎么负责建设的,如此拖拉,敷衍百姓,这样下去怎么行!”
他立刻亲自监督, 仅用50天就建成扬水站,让全市人民有了优质水源。
1978年中秋节前,林乎加来到市场了解民情,询问居民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群众说:
“逢年过节,我们都想改善下生活,吃点海鲜,但天津这儿海鲜太少,往往买不到。”
他听后立刻联系自己之前待过的上海,亲自负责采购,从上海调来好几吨水产品,让天津市民再也不会没海鲜吃了。
林乎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深受天津百姓爱戴,大家纷纷夸赞:
“要吃虾,找乎加!”
三、改善教育
1978年10月,林乎加收到了华国锋的电话,华国锋说道:
“乎加啊,你快来北京一趟,我有要事与你商量。”
等林乎加匆匆来到北京,华国锋对他说:
“乎加,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来到关键阶段,为了大局的稳定,我们决定把你从天津调往北京,担任北京市委书记。”
林乎加才刚到天津几个月,正准备大展拳脚,就要被调走,他笑着华国锋说:
“我这到天津,屁股都没坐稳,就又给我来个新活。”
虽然林乎加已经62岁高龄,但还是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来到北京上任。
由于变化很快,等他进了办公室,大家才知道新来的市委书记是林乎加。
林乎加一上任,解决的就是关于他擅长的教育问题。
当时在天津,由于高考报名人数众多,学校录取不过来,很多家长写信给林乎加,询问为什么自己孩子过了分数线却没有被录取。
林乎加自己也是一名父亲,很能理解家长们的心情,他找来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的领导,讨论扩大招生的问题。
在知道教师资源充足,不录取是因为宿舍不够后,林乎加说:
“这个小事情,没宿舍可以走读嘛,现在国家建设需要人才,我们不能错过任何一个人!”
在林乎加的提议下,天津扩大招生8000人,很多学生都上了大学,从此改变一生命运。
这一行为让林乎加深受称赞,他走在天津街头,都能遇上学生和家长飞奔前来感谢。
在北京,林乎加同样复制了天津的成功经验,经过中央批准,北京新建36所分校,扩招学生多达1.6人。
规模如此之大的扩招,在建国之后更是从未有过,邓小平听闻计划,不光直接同意,还赞赏道:
“都说我搞改革开放胆子大,我看林乎加胆子比我大十倍不止,一扩招就搞两万多人。”
由于北京地位特殊,林乎加身边有了很多助手,经委主任每天都陪着他视察,两个秘书更是24小时待命。
即使是下着暴雨的晚上,听到北京市内有建筑被水淹,林乎加都穿上衣服起床,前去查看问题。
这样的工作态度得到北京干部们的认可,他们都被林乎加的精神所折服,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
“林乎加真是个实干家!”
1981年,林乎加觉得北京已经迈开稳定发展的步伐,主动向国家提出,辞去市委书记。
组织经过考虑,将其任命为农业部部长。
四、专注扶贫
来到农业部,林乎加依旧闲不下来,他深知农业是国家的基础,更是自己的老本行,每天都在奔波的路上。
为了节约时间,办公室里都很少见到林乎加的身影,他的办公基本上都在家中和路上。
虽然已经60多岁,但他对待文件一丝不苟,不错过任何一个数据,还经常看着看着,自己拿起纸,在一边计算。
他严格要求自己,也严格要求下属,有些工作人员经验不足,缺少农业操作的实际经验,很多时候会写出一些有错误的报告。
对此,林乎加从来都是直言不讳,对他们说道:
“我们搞农业,一定要脚踏实地,不能整天钻在办公室里搞数据,不知道实际情况,不了解农民的需求,一点用处都没有!”
在他的领导下,农业部都形成了踏实苦干的好品质,后来国家的粮食产量每年都能创下新高。
1982年夏,中央决定展开扶贫工作,66岁高龄的林乎加不顾自己身体,主动请缨,说道:
“在农业部里,我经验最丰富,经历过战争,最能了解这些偏远地区,要有效果,我不去谁去!”
就这样,林乎加领导起甘肃河西、定西和宁夏西海固三个地区的扶贫小组。
林乎加二话不说,带着几个助手,就来到布满风沙、环境恶劣、缺少水源的贫困地区。
他走进最贫困的居民家里,详细询问形成生活困难的原因,又来到学校看学生们的情况。
甚至和流浪汉都有交流,事无巨细,都一一走访。
林乎加发现,制约发展的最关键问题就是交通不够便利,他向中央筹集资金,给乡亲们造路。
有的地方实在不行,无法开路,林乎加就给他们找好相应的地方,挨家挨户去沟通交流,让他们搬到生活条件更好的地方去居住。
1985年,69岁的林乎加主动辞职,但依旧关心着这些地区的扶贫事业。
在他的不断努力下,宁夏西海固地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穿上了国家发的棉衣,盖上了棉被。
1989年,人均粮食产量从原来的150多斤到500多斤,纯收入从20多翻了十倍,到200多,这些都少不了林乎加的功劳。
到了九十年代,在国家安排下,军队在这些地区打了几百口深井,彻底解决了水源问题。
东西部城市的对口支援计划也开始启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迎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经济开始腾飞。
如今这些地区早就摘下了贫困的帽子,但人们依旧忘不了林乎加当年走访的身影。
2018年,百岁高龄的林乎加不幸去世,他的一生充分践行了如何实干兴邦,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怀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