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木子
相信不少人都在朋友圈或者微信群里看到过这种转发,“这是我亲戚的朋友,信息真实,请大家帮帮病重的他!”“我的初中同学,希望大家伸出援手,帮帮他”……几乎每个人的手机上都会出现各类言辞恳切的求助信息映入眼帘,这种个人求助性质的网络募捐已经借助“互联网+”的便利帮助了许多人,但是不能否认的是,相对简单的审核程序使得网络公益众筹成为骗子行骗的温床,相关监管的缺失也让资助人的爱心变寒心。
网络公益众筹本是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但是莫让爱心变寒心,公益变利益,网络公益众筹何去何从值得深思。
网络公益众筹社会需求巨大,但对社会公益资金缺口来说仍是九牛一毛
对于许多身患重病却无钱就医的人来说,相比传统的公益救助机构,现在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在网上众筹平台发起项目,然后分享到朋友圈、亲戚群、校友群、同事群进行求助,随着一次一次的转发,筹得自己所需的资金。相对于传统的救助流程来说,依靠网络公益众筹平台求助,不仅便捷高效能救急,还能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这符合众筹平台的初心——闲置资金与紧急需求的匹配。
受益于巨大的社会需求,网咯公益众筹平台发展迅速。去年8月,民政部公示了首批慈善组织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遴选结果,腾讯公益、蚂蚁金服、京东公益、轻松筹等十三家平台入围,这意味着这些平台在项目审核、信息透明、资金用途等环节相对而言更有保障。以“轻松筹”为例,数据显示,2015年该平台上发起的个人救助项目为2.3465万个,总支持379万余人次,筹款金额超过1.875亿元;到2016年上半年,平台上发起的个人救助项目升至4.5万余个,总支持1087万余人次,筹款总额则超过了4.5亿元。庞大的捐助资金,是对慈善事业的信任和支持。
然而,公益众筹筹得资金与众多的参与人群不成正比,同时,公益众筹资金对于社会公益资金缺口来说仍是九牛一毛。根据盈灿咨询《2017年2月众筹行业报告》,本月全国众筹行业共成功筹资13.06亿元,公益众筹总筹资金额仅为0.43亿元,占比仅为3.3%,远远低于奖励众筹和股权众筹,也就是说公益众筹虽然参与人数众多,但是筹资金额并不高。要知道,2016年福利彩票销售额达到2064.92亿元,这么大的数额仍然只是社会公益资金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公益众筹平台虽有普及苗头,但仍然满足不了巨大的需求,并且在获资能力上依然只能是传统公益的补充。
公益众筹成了骗子的“致富新路”
随着网络公益众筹平台用户越来越多,但是其在初级生长阶段所面临的项目审核、流程监管、善款使用等方面缺少清晰的行为及法律边界等问题,让他们成为骗子的新目标,从而出现了骗捐诈捐、募集资金虚高、善款支配不透明等问题。这也为平台招致质疑:众筹的钱去了哪里?有没有可能被挪为他用?
虚构病情、制造虚假证明,将众筹平台视为敛财的手段和捷径,类似这样的虚假个人网络求助不在少数。同时,目前对所募集资金的监管也处于“模糊地带”,善款募集虚高、金额过于随意、支配不透明等问题时有发生。
虽然网络众筹平台对此也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尽可能全面严格的审核,增加‘举报’功能,一旦有人举报,就会暂停该项目的众筹,进行实地的走访调查等核查。但由于无规可依,又涉及个人隐私,除非求助者配合,否则这种核查也有困难。同时,由于众筹平台没有权力干预个人求助者对所筹资金的后续使用情况,只能反复劝说,众筹平台也是很无奈。
网络公益众筹急需规范
网络公益众筹既可以利人利己,又可以帮助国家缓解社会公益资金缺口,急需要适合的规范跟上,以让公益众筹发挥更大作用。
首先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个人自发通过互联网平台发起求助的行为还缺乏明确的规范,对于信息造假等行为也缺乏有效的惩戒措施,平台有哪些可为有哪些不可为缺乏规范,对于行业准入缺乏统一的标准。在这样的环境下容易让一些小平台或者山寨平台趁机作乱。
其次多个机构需要保持信息互通。项目审核时所需的个人征信信息、医院病历信息、家庭关系信息甚至房产拥有信息,都需要接入多家机构、凭借大量的实地调查才能确保信息无误,由此提高公益众筹类项目的骗子造假成本。同时,不同公益众筹平台之间、公益众筹平台与社会公益机构之间要信息共享,避免同一位被救助者在多个平台筹集善款。
最后用户要有正确的互联网公益参与理念。虽然公益众筹具有价值和作用,可以在紧急情况下帮助自己或者身边人,但是还要认准权威专业的平台,规避一定的风险,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安全与利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