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白电龙头经过激烈厮杀后,形成了寡头垄断格局,2019年白电行业前四强( 美的集团 海尔智家 格力电器 海信家电)市占率高达88%,议价能力非常强。三大白电龙头(格力/美的/海尔)而言:1)美的以空调为核心多元化发展;2)海尔采取空、冰、洗、厨卫电器全面发展;3)格力聚焦单一产品,在空调领域常年保持市占率第一。为什么,在2014年后,海尔市值却大幅落后于格力/美的呢?

01

公司简介

2014年以后,海尔市值跑输美的/格力的原因在于:1)盈利端:冰/洗主业的盈利能力及发展不及空调、海外业务拖累业绩;2)估值端:复杂股权结构压制估值。

(1)冰/洗主业的盈利能力及发展不及空调。营收来看,格力以空调为主,美的以空调+小家电为主,海尔则以冰/洗为主(冰箱、洗衣机占比合计为51%),海尔空调业务占比很低(仅14.5%)。

盈利能力而言,空调的标准化程度高、规模化效应明显,而小家电的单价较低、消费者敏感程度低,因此,空调/小家电行业利润率天然高于冰/洗。海尔空调存在短板,因此盈利弱于格力/美的:1)空调营业利润率,格力持续高于10%、美的中枢约为8%、而海尔介于2-5%之间,格力/美的在空调上通过规模效应+产业链把控形成了远超其他竞争者的利润率优势;2)海尔强势的冰/洗业务营业利润率为8%左右,较美的冰洗业务仅领先1-2pct,二者差距不大。

成长能力而言,冰箱、洗衣机等为消费刚需,最先普及,国内冰/洗销量在2011年后接近天花板(基本接近一户一台),导致海尔的内生增长不足。而空调/厨电则具有消费升级的属性,普及较慢,而且空调具有一户多机的配置属性。因此2012年以后,以空调为主的格力/美的可以持续增长,但海尔增速则长期处于个位数,

(2)海外业务拖累业绩。2015年起,海尔开启全球资产收购,由于海外资产盈利能力低于国内(2019年,海尔外销毛利率27%落后内销毛利率约5个百分点),同时举债收购也增加了财务费用,降低了海尔盈利能力。

(3)复杂股权结构压制估值。不同于格力/美的的整体上市,在2020年私有化之前,海尔采用制造+渠道的矩阵式结构,制造/渠道又分布在两个上市平台:1)A股上市的 海尔智家负责空调、冰箱、厨电及海外资产,该渠道负责KA和海外;2)港股上市的海尔电器负责洗衣机、水家电制造,该渠道负责专卖店和电商。双平台管理架构加大了管理难度,降低效率及盈利能力,造成了海尔的估值折价。

02

业务模式

海尔核心竞争力在于全球化、高端化,海尔出海创造品牌源于90年代,高端品牌塑造开始于2006年,大幅超前竞争对手。目前,海尔实现了“海尔、卡萨帝、统帅、美国GEA、新西兰FPA、日本AQUA、意大利Candy”七大世界级品牌布局。其中,卡萨帝、FPA主要定位于高端市场;GEA、海尔、Leader、Candy、AQUA主要定位于大众市场。

一、全球化

家电开拓海外业务有:代工出口(OEM)、自主品牌出海、品牌收购等三种模式。

(1)代工出口(OEM)指生产其他家电品牌,仅收取加工费。家电代工模式难度低、成效快,更容易发挥人工成本优势,是中国家电出口的主流模式。但长远来看,由于缺乏品牌溢价,长期只能维持代工利润,随着国内成本优势消失,代工订单将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

(2)自主品牌出海指生产自己家电品牌,并出口到国外。由于海外本土品牌提前抢占了消费者心智,消费者对家电品牌具有很强粘性,而且海外本土品牌也牢牢把控了销售渠道,各发达国家家电市场前3强往往是本土品牌,国内企业通过自主品牌进军海外的难度很大。比如,海尔在90年代就在美国建工厂进行海外自主品牌销售,但时至今日,海尔冰箱在美国销量份额依旧低于10%。

(3)品牌收购指国内家电企业收购海外品牌,来进入当地市场。由于自主品牌进入海外的难度极大,品牌收购几乎是开拓全球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市场)的唯一方式。但是,收购海外家电品牌,在初期需要大规模的投资性现金流支出、并承担高额的财务费用(2019年海尔的财务费用9亿,竞争对手同期在-20亿左右)和更高的销售费用(海外人员成本),前期利润率可能不及代工模式。但长期来看,高毛利的品牌运营模式将成为开拓海外市场的主流。

国内家电企业普遍以代工模式出口,但海尔却提前收购海外优质家电品牌。竞争对手再去收购海外家电品牌,将付出更大的成本。三大白电企业而言:海尔的海外100%来自自主品牌或收购品牌、美的海外尚有50%以上为代工、格力海外同样存在2/3的收入为代工模式;由于海外自主品牌的培育投入大,短期内,海尔盈利能力弱于以代工为主的美的。但长期看,自有品牌的盈利能力更强,海尔的海外盈利能力提升空间大。

目前,海尔的海外产能占比已达24%。布局海外产能,有利于降低运输成本,更快速响应市场和渠道的要求,从而提升海外市场份额。

二、高端化

对比中国日本的家电保有量,中国除了空调渗透率还有提升潜力外,但冰箱和洗衣机渗透率已经饱和(一户一台),更新需求成为国内冰/洗的主要销量来源,中国冰/洗市场增长主要靠均价提升。

以冰箱为例,冰箱最显著的功能升级在于容量扩大。在冰箱销售台数稳定后,行业仍可以通过容量扩大实现均价持续性提升。日本冰箱保有量在70年代接近100台/百户的饱和状态,但在此后1970-1988年期间,日本冰箱行业进入长达18年的均价提升过程,均价累计提升221%,大容量(300L以上)冰箱渗透率提升是均价提升的重要因素。当前,中国冰箱/洗衣机虽然饱和,但中国人均收入水平进入1万美元水平(类似日本1970年代),该时期,高端家电品牌渗透率持续提升,预计将持续十余年。

高端化方面,海尔从2006年开始筹划高端品牌卡萨帝,目前形成9大品类、39个系列的产品。海尔高端品牌起步时间最早,技术积累最强,营销力度持久。当前,海尔在万元以上市场优势明显,冰/洗份额分别超过36%和77%,居行业之首。

高端家电品牌在前期需要巨大的技术/营销服务投入,壁垒很高,国外很多高端品牌都有上百年的历史积淀。海尔卡萨帝品牌在发展初期推广也并不顺利,直至2014年推出双子云裳才获得巨大成功。对比国内其他家电高端品牌,海尔属于布局最早、积累最深厚的品牌。

03

行业前景

海尔业绩增长在于:海外盈利改善、高端化、集中度提升、私有化海尔电器。

(1)海外盈利改善。家电海外市场的空间较大:1)冰箱市场,中国、美国和西欧份额分别为23%、25%和14%,合计占据全球62%的市场份额;2)洗衣机市场,中美欧三个地区占据63%份额。但目前,海尔的海外资产利润率较低。2019年 海尔智家净利润率为6.2%,而占比近50%的海外业务税前净利润率仅2.8%。对标海外家电公司,以欧洲市场为主的伊莱克斯、博世经营利润率中枢约为7.0%; 惠而浦在美国的经营利润率中枢约为12.0%。未来海尔海外盈利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高端化。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中,约有20%的家电销量为高端品牌市场,高端品牌价格段显著高于行业均价(1.5倍以上)。根据20%的高端比例计算,机构预计中国白电(空/冰/洗)高端市场潜在空间在1500亿元级别,2019年海尔卡萨帝收入仅为74亿(机构预期中期卡萨帝潜在收入在500亿量级),仍有数倍的增长潜力。卡萨帝的盈利能力强,以冰箱为例,毛利率超过50%,营业利润率18%,显著高于海尔品牌的盈利。

(3)集中度提升。海尔在国内冰洗领域的市占率长期处于行业第一。2019 年,国外品牌在中国冰箱、洗衣机市场上零售额占比分别为23.6%、31.9%,海尔仍有进一步抢占国外品牌份额的空间。

(4)私有化海尔电器。此前,海尔制造/渠道分布在:A股上市的海尔智家、港股上市的海尔电器等两个上市平台。公司私有化海尔电器后:1)制造上,海尔可以整合高盈利能力的洗衣机、水家电业务;2)渠道上,双平台渠道体系有望合二为一进行管理。

04

财务分析

国外收入方面,2015年起,海尔开始大规模并购海外资产,2015-2019年,海尔的海外收入年复合增速高达50%,同期美的、格力分别仅为24%、12%。同期国内收入方面,由于冰/洗的成长性不及空调,海尔国内收入年复合增速仅为10%,大幅落后于美的(16%)、格力(20%)。

两个上市平台的股权架构,增加了海尔管理成本。目前,海尔管理费用率保持在5%左右,而美的、格力的管理费用率为2%~3%,海尔管理费用率仍有较大优化空间。机构预计私有化后,财务费用率有望下行1%,管理费用率有1%优化空间,销售费用同样有1%的优化空间。同时,预计分红也将从目前20%提升到40%。

05

总结

海尔智家是全球化及高端化最出色的国内家电龙头,但2014年后,海尔市值却大幅落后于格力/美的,主要原因在于:海尔的冰/洗主业的盈利能力及发展不及空调、海外业务拖累业绩、复杂股权结构也压制了估值。海尔核心竞争力在于全球化、高端化:1)海尔收购海外家电品牌,虽然前期利润率可能不及代工模式,但长期盈利能力提升空间大;2)中国冰/洗高端品牌的渗透率将加速提升,预计将持续十余年。未来海尔业绩增长在于:海外盈利改善、高端化、集中度提升、私有化海尔电器。

来源:搜狐财经

追加内容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